[實用新型]一種超薄后視鏡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20067942.0 | 申請日: | 2017-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568981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0 |
| 發(fā)明(設計)人: | 白云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興科迪電子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60R1/08 | 分類號: | B60R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50 | 代理人: | 張建綱 |
| 地址: | 100093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超薄 后視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載后視鏡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超薄后視鏡。
背景技術
隨著車輛的增多,對保障車輛的安全駕駛的要求越來越高,車內后視鏡可以讓駕駛員看到車后方及周圍的行車情況,有利于駕駛員的安全駕駛。
如今,防炫目的后視鏡越來越受到歡迎,基于液晶屏的防炫目后視鏡已經得到普及。但是,液晶屏采用背光來點亮像素,不是像素獨立發(fā)光,無法實現(xiàn)對逐個像素的控制,在夜晚駕駛車輛時,液晶顯示屏的畫面顯示質量達不到駕駛員的理想要求。
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研究人員采用自發(fā)光的有機電致發(fā)光顯示技術取代液晶顯示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駕駛員對后視鏡屏幕清晰度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降低后視鏡的厚度又成為業(yè)內技術人員追求的一大目標。
實用新型內容
因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后視鏡厚度高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超薄后視鏡,該技術方案具體為:
一種超薄后視鏡,包括:
鏡片,用于顯示影像;
殼體,用以容置所述鏡片,并使部分鏡片露出以用于顯示影像;
其中,所述鏡片包括:
薄膜式電容式壓力傳感器;
有機發(fā)光二極管,包括第一電極、有機發(fā)光層和第二電極,位于所述薄膜式電容式壓力傳感器之上;
防水氧偏光層,包括層疊設置的偏光層和保護層,位于所述有機發(fā)光二極管之上。
上述超薄后視鏡,其中,所述有機發(fā)光層位于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之間,所述第一電極位于所述薄膜式電容式壓力傳感器之上。
上述超薄后視鏡,其中,所述保護層和所述偏光層之間設置有一防水氧滲透膠層。
上述超薄后視鏡,其中,所述偏光層有機偏光層。
上述超薄后視鏡,其中,所述保護層包括有機保護層和/或無機保護層。
上述超薄后視鏡,其中,所述無機保護層的厚度小于50埃。
上述超薄后視鏡,其中,所述保護層的厚度小于2nm。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超薄后視鏡的顯示屏,包括壓力傳感器、由第一電極、有機發(fā)光層、第二電極構成的有機發(fā)光二極管和防水氧偏光層,其中,防水氧偏光層由偏光層和保護層通過防水氧滲透膠粘合在一起構成,在使有機發(fā)光層達到很好的防水氧目的的前提下,降低了顯示屏的厚度。同時,采用壓力傳感器替代基板,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視鏡的顯示屏的厚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超薄后視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殼體;1-鏡片;11-壓力傳感器;12-有機發(fā)光二極管;
121-第一電極;122-有機發(fā)光層;123-第二電極;
13-防水氧偏光層;131-保護層;132-偏光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具體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超薄后視鏡,參見圖1所示結構,包括殼體10和鏡片1,其中鏡片1包括壓力傳感器11,由第一電極121、有機發(fā)光層122和第二電極123構成的有機發(fā)光二極管12和防水氧偏光層13。其中,防水氧偏光層13由偏光層132和保護層131通過防水氧滲透膠層粘合在一起構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興科迪電子技術研究院,未經北京興科迪電子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06794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