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內鏡精準切開刀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059632.4 | 申請日: | 2017-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64663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6 |
| 發明(設計)人: | 李達周;王雯;李達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達周;王雯;李達龍 |
| 主分類號: | A61B17/3211 | 分類號: | A61B17/3211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崢 |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精準 切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內鏡精準切開刀。
背景技術
消化道管腔常因手術、燙傷、化學燒傷、以及各種疾病導致管腔狹窄,引起梗阻、無法進食,繼而導致營養差,消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有些患者面臨再次及多次手術,風險大、創傷大、且增加痛苦。有些患者則無法手術,而目前采用的各種內鏡下的擴張,如探條擴張、氣囊擴張、支架置入等,常需短時間重復治療,增加患者痛苦且花費較高。而內鏡下的疤痕切開目前多采用針刀或鉤刀,深度及力量難以精確控制,容易造成出血或穿孔,導致外科手術風險非常高,即使醫生的操作非常熟練,仍存在風險。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對消化道管腔狹窄,特別是疤痕組織,切割深度能準確控制的內鏡精準切開刀。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內鏡精準切開刀,包括透明套管和切割刀,所述透明套管上依次設有與所述切割刀形狀適配且互相連通的斜向軌道和直向軌道,所述斜向軌道從所述透明套管的一端延伸并連通至側面,所述直向軌道沿著所述透明套管的軸向方向延伸至透明套管的另一端。
進一步的,所述切割刀包括定位部和針頭部,所述定位部的寬度大于所述針頭部的寬度,所述透明套管上的斜向軌道包括與所述定位部形狀適配的第一軌道,以及與所述針頭部形狀適配的第二軌道,所述第一軌道與所述第二軌道連通,所述第一軌道設置在所述透明套管內,所述第二軌道從所述透明套管的一端端面斜向連通至側面,所述直向軌道的斷面形狀與所述斜向軌道末端的形狀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切割刀的定位部和針頭部為互相垂直設置的圓柱形,所述針頭部一端與所述定位部的側壁連接,另一端的形狀為半球形。
進一步的,還包括鋼絲、軟管和鋼絲伸縮器,所述鋼絲穿設在所述軟管中,所述軟管一端與所述透明套管的一端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鋼絲伸縮器連接,所述鋼絲一端與所述切割刀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鋼絲伸縮器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鋼絲伸縮器包括手柄滑動部和手柄固定部,手柄滑動部與所述手柄固定部滑動連接,所述軟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手柄固定部連接,所述鋼絲的另一端與所述手柄滑動部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手柄滑動部上設有與所述鋼絲的另一端相連的通電接頭,所述通電接頭還與外設的電流發生器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透明套管為硬質塑料管。
進一步的,所述透明套管的直徑為2~3mm,長度為1.5~2cm。
進一步的,還包括標記環和軟連接件,所述標記環的外形為圓環體,所述標記環套在所述軟連接件的末端,所述軟連接件的首端與所述透明套管的另一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軟連接件的末端設有錐形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切割刀在斜向軌道和直向軌道內滑動運動,切割刀沿斜向軌道從透明套管的一端端面滑動伸出透明套管的側面,切割刀不使用時,藏在透明套管的一端,方便切割刀伸入或者拉出胃腸中,即使胃腸管道狹窄,也不會劃傷胃腸,使用時,透明套管靠在人體組織上,切割刀從透明套管中伸出,切割刀從透明套管中伸出的長度即為切割刀的切割深度,通過精確設置斜向軌道末端的尺寸,精準控制切割刀單次切割的深度,切割刀沿著直向軌道滑動,實現切割刀在切割長度方向上的切割軌跡的控制,結構合理,使用便捷,便于準確控制切割刀的運動軌跡,提高手術成功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鏡精準切開刀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透明套管的左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切割刀的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透明套管的仰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鋼絲伸縮器與鋼絲、軟管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標號說明:
1、切割刀;2、透明套管;3、鋼絲;4、軟管;5、鋼絲伸縮器;6、標記環;7、軟連接件;
11、定位部;12、針頭部;
21、斜向軌道;211、第一軌道;212、第二軌道;
22、直向軌道;
51、手柄滑動部;52、手柄固定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達周;王雯;李達龍,未經李達周;王雯;李達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05963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富銦NMOS晶體管溝道
- 下一篇:用于外延生長源極/漏極晶體管區域的碳基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