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FRP筋增強保溫裝飾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056434.2 | 申請日: | 2017-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503321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19 |
| 發明(設計)人: | 熊吉如;陳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倍立達新材料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F13/075 | 分類號: | E04F13/075 |
| 代理公司: | 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32237 | 代理人: | 鄧麗,王偉 |
| 地址: | 210012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frp 增強 保溫 裝飾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FRP筋增強保溫裝飾板,適用于建筑外墻的保溫、裝飾與圍護。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節能減排國策的實施,建筑節能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國家節能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面實行節能65%的標準,開展建筑節能已成為建筑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這其中,具有工業化、裝配化、施工快速化優點的框架結構建筑,由于自身特點,需要開發出裝飾保溫圍護一體化的外墻掛板。行業內的普遍做法是采用三明治結構的保溫材料包裹工藝,為解決框架建筑的大型掛板對力學性能要求高的問題,行業內采用了承受荷載的“背附鋼架”或“內置鋼筋絎架”方案。如中國專利ZL201220021544.2中就采用了鋼筋龍骨結構,但在實際應用中“背負鋼架”方案所需的空間較大,導致成品的厚度太高,而“內置鋼筋絎架”方案則存在著露銹污染隱患,且兩種方案都大幅度增強了產品的重量,影響了主體結構的力學承重,不利于在高層的框架結構建筑中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新型的FRP筋增強保溫裝飾板,結構簡單,自重較輕,解決了設計、施工、使用、維護領域的實際問題。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FRP筋增強保溫裝飾板,包括GRC裝飾層、保溫層、槽型埋件、FRP受力筋、構造加強肋和GRC結構層。
所述的GRC裝飾層與GRC結構層之間通過構造加強肋貫穿保溫層相連;所述的保溫層分塊鋪設在GRC裝飾層和GRC結構層之間,被混凝土砂漿完全包裹;所述的FRP受力筋均勻的分布在GRC裝飾層、GRC結構層和構造加強肋上;所述的槽型埋件預埋在GRC結構層上,在安裝時通過安裝連接件與主體結構相連。
所述的GRC裝飾層由裝飾混凝土砂漿制成;所述的保溫層采用硬質聚氨酯泡沫板、酚醛泡沫板、發泡水泥板、巖棉、礦物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溫材料、珍珠巖保溫板中的一種制成;所述的GRC結構層和構造加強肋由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砂漿制成。
一種FRP筋增強保溫裝飾板的生產方法如下:
(1)在模具中噴射或澆注裝飾混凝土砂漿,依次放入FRP筋材,再次噴射或澆注裝飾混凝土砂漿,制備成GRC裝飾層,自然固化10-30分鐘;
(2)根據板塊尺寸要求,分割保溫板,鋪設到GRC裝飾層上;
(3)采用噴射或澆注工藝將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砂漿分層填充到保溫板塊與板塊孔隙中,每一層依次放入FRP筋材,制備成構造加強肋與GRC裝飾層相連,自然固化10-30分鐘;
(4)繼續噴射或澆注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砂漿,依次放入FRP筋材,再次噴射或澆注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砂漿,然后使用壓輥進行輥壓密實,制備成GRC結構層;
(5)在GRC結構層表面預埋槽型埋件,完成產品生產;
(6)將成型好的產品常溫或蒸汽下養護4~24小時后,進行脫模。
有益效果:
1.將傳統的承受荷載的“背附鋼架”或“內置鋼筋絎架”方案,改為“內置FRP筋絎架”方案,通過FRP筋與GRC材料的合理組合,共同承擔外部荷載,減少了“背負鋼架”方案所需的空間,減薄了成品的厚度,同時也避免了“內置鋼筋絎架”方案的露銹污染隱患,降低了后期維護要求。
2.將“保溫材料”復合在產品的內腔,省去了保溫層外貼/內貼時的空間要求,同時解決了內測GRC面板生產時的支撐需求。不僅減輕了自重,也保證了產品的強度與剛度。
3.通過生產時預埋的埋件(槽形件/鐵板等)及安裝用的轉接件,與支撐點可靠連接,滿足一定的三維調節需求,實現荷載的有效傳遞,同時滿足一定的變形應力的釋放。
4.該種結構組合體系,在“設計階段”可參考PC樓板或墻板的計算模型,并根據《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建設工程應用技術規范》——GB50608—2010的規定執行,解決了設計問題;同時在“生產階段”也便于加工與質量控制,提高了施工可行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產品結構示意圖。
圖2是產品剖面示意圖。
其中:槽型埋件1、GRC結構層2、保溫層3、FRP受力筋4、構造加強肋5、GRC裝飾層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倍立達新材料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京倍立達新材料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05643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