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智能充電樁及其監控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004077.5 | 申請日: | 2017-0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416872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18 |
| 發明(設計)人: | 林沖;趙欣;周晴;魯琦;杜俊泉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國電南自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L11/18 | 分類號: | B60L1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正專利代理有限公司11508 | 代理人: | 黃勇 |
| 地址: | 210003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充電 及其 監控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新能源充電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智能充電樁及其監控系統。
背景技術
智能充電樁是電動力車的電站,其功能類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機。每個智能充電樁都裝有充電插頭,智能充電樁可以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為各種型號的電動車充電。電動力車充電采用的交、直流供電方式,需要特指的充電卡刷卡使用,智能充電樁顯示屏能夠顯示充電量、費用、充電時間等數據。智能充電樁作為加油站、小區電動汽車充電狀態的人際交互產品,可實現計時充電和計點度量充電。
目前,智能充電樁安放在充電站,在夜晚,光線交叉,經過的電動汽車來進行充電時,很容易與智能充電樁發生刮擦、碰撞,尤其是一些新手司機,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最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感應來車并且對行車路線發生偏差的來車進行聲光警示從而提醒司機以防與充電樁發生碰撞的的智能充電樁。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智能充電樁,交流輸入電源、交流輸入接口、交流輸出接口,所述交流輸入電源連接所述交流輸入接口用于給智能充電樁提供交流電源輸入,所述交流輸出接口連接外接設備用于給移動裝置進行充電;所述智能充電樁還包括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中設置有紅外感應模塊,用于檢測向所述智能充電樁靠近的移動裝置從而產生一個感應電壓;基準模塊,用于提供一個基準電壓;比較模塊,耦接于所述紅外感應模塊與基準模塊以用于對感應電壓與基準電壓進行比較,當感應電壓大于所述基準電壓時,輸出一個準入電壓信號;報警輸出模塊,電連接于所述比較模塊,用于接收所述比較模塊輸出的輸出的報警電壓信號;輸出終端,連接于所述智能控制器,用于發出聲光報警。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電動車輛進入時,紅外感應模塊感應靠近的車輛產生一個感應電壓信號,基準模塊提供一個基準電壓信號與該感應電壓信號進行比較,當車輛不斷靠近智能充電樁的過程中,一旦感應電壓信號超過預設的基準電壓信號,基準模塊會輸出一個準入電壓信號,準入電壓信號隨后輸出至報警輸出模塊,報警輸出模塊將內部設定的警示音或者報警語通過輸出終端進行播放,提醒電動車輛注意行駛路線,使得司機能夠及時發現車輛行駛路線會危害到智能充電樁從而做出規避,采用紅外感應的設計,使得司機能夠在夜晚視線較差的情況下不會與智能充電樁發生撞擊、刮擦,提高了智能充電樁以及電動車輛的安全。
較佳的,所述紅外感應模塊包括一個紅外線感應器,所述紅外線傳感器位于所述智能充電樁靠近路邊的一側,所述紅外線感應器電連接所述比較模塊,產生一個感應電壓并輸入至所述比較模塊中與基準電壓進行比較。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采用紅外線感應器設計,能夠對有可能撞擊智能充電樁的車輛進行感應,并且及時傳送至輸出終端進行報警提醒。
較佳的,所述輸出終端所述輸出終端包括音箱、喇叭和LED警示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音箱能夠發出語音警示,但是由于車輛發動機噪音,加之于車門窗的隔音效果,司機可能不能聽清警示,配合以警示燈能夠進一步增加警示效果,提醒司機注意自己的行駛路線,不要撞擊智能充電樁。
較佳的,所述智能充電樁內設置有漏電保護模塊,漏電保護模塊電連接于所述交流輸入接口與所述智能控制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漏電保護模塊能夠及時判斷交流輸入接口以及智能控制器是否正常工作,一旦發生漏電,漏電保護開關立刻跳閘以防發生漏電傷人、傷車的情況。
較佳的,所述漏電保護模塊為漏電保護開關,漏電保護開關的輸入端連接交流輸入接口與智能控制器,漏電保護開關的輸出端通過所述電源插座與所述移動裝置進行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連接的漏電保護開關,能夠對電源插座以及移動裝置進行保護,一方面節省了電量,另一方面能夠對移動裝置以及工作人員進行保護。
較佳的,所述移動裝置為電動汽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智能充電樁能夠為電動汽車進行充電,滿足汽車出行的正常需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對智能充電樁現場進行實時觀察的智能充電樁監控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國電南自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南京國電南自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00407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