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智能車機響應時間的確定方法和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470100.0 | 申請日: | 2017-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734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25 |
| 發明(設計)人: | 王常鑫;汪濤;沈海寅 | 申請(專利權)人: | 智車優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1/34 | 分類號: | G06F1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源智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57 | 代理人: | 毛麗琴 |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測試項目 預設 響應 智能車 方法和裝置 測試啟動 測試 計時 接收測試 重復執行 圖標 | ||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智能車機響應時間的確定方法和裝置,方法包括:(a)顯示智能車機的第一測試項目的測試啟動圖標;(b)響應于測試者點擊第一測試項目的測試啟動圖標的操作,進行計時,在計時時間為第一測試項目對應的預設響應時間的情況下,顯示第一測試項目的測試結果;(c)接收測試者對第一測試項目對應的預設響應時間的評價值;針對每個測試者,重復執行步驟(a)、(b)和(c)預設次數,每次執行步驟(b)時,第一測試項目對應不同的預設響應時間;根據多個測試者對第一測試項目對應的每個預設響應時間的評價值,計算每個預設響應時間的平均評價值;根據每個預設響應時間及其平均評價值,確定指定平均評價值對應的響應時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能車機技術,尤其是一種智能車機響應時間的確定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政策和傳統能源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汽車制造廠商投入到智能汽車和智能車機的研發中,同時也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加入造車的行列。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更容易享受到智能車機相對于傳統車機帶來的便捷,而智能車機作為直接承載智能新能源汽車人機交互的智能終端,其性能和用戶體驗更是成為用戶以及廠商的關注重點。
當前智能車機的性能評價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雖然各個廠家均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但多數標準是沿用之前智能終端或傳統的汽車車機研發經驗而來。作為搭載在智能汽車上的人機交互終端,智能車機有其應用場景的特殊性,原智能手機或其他智能終端的數據累計已逐漸不在適用。另外,用戶體驗逐步被人重視,但單純的企業標準或國家標準都沒有引入最終用戶的意見,目前上市的智能車機產品,用戶給出最多的評價就是“不好用”和“反應慢”,這樣的情況導致了智能新能源汽車產品徒有新能源的外衣,缺失了智能的內在。
目前,有根據以下兩種方式可以確定智能車機的響應時間。
第一種,根據國家認證或行業認證確定智能車機的響應時間。智能車機廠商以項目需求為考慮方向,制定標準以通過國家或行業認證為標桿。國家認證或行業認證制定標準時需要兼顧安全性和通用性。安全性是需要考慮智能車機產品對用戶使用過程中的最低響應時間安全保障;通用性是需要考慮整個行業內不同廠家、不同級別的產品。由于產品之間硬件和軟件都有較大差異,標準的制定需要考慮整體產品池的綜合響應時間,于是導致響應時間的行業標準指定偏低,只能作為通過性指標,不能指導智能車機的性能用戶體驗評價。另外,針對智能車機產品的性能規范或系統響應的時間規范,在行業內目前仍處于討論定制階段,不同的聯盟自身的標準都還沒有定稿,更沒有完成整個行業標準的統一,國家標準更無從談起。目前可應用的關于智能車機終端的響應時間指標也僅限于各個認證部門的少量指標。
第二種,分類研究競品機。智能車機廠商的另一個思路是分析競品機,直接用客觀方法采集同時間市場上相同價位和相同硬件配置競品機的響應時間數據,形成自己的數據池。在一個智能車機產品的產品定位階段,通過市場定價、硬件配置、軟件版本等信息匹配到對應的數據,優于競品機就算合格,如果遠優于競品機的指標甚至可以成為產品亮點。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更好地服務某一個產品。但是,這樣的標準因項目定位而變動,需要不停的采集市面競品機。隨著智能車機硬件水平的高速發展,特別內存、處理器、圖像處理器等影響性能的關鍵器件的快速換代,每一個智能車機產品都需要采集大量的數據,對企業來說造成了大量的人力浪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智能車機響應時間的確定方法和裝置,能夠根據測試者的評價確定智能車機的響應時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智車優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經智車優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7010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