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眼底彩照血管及動靜脈的識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457489.5 | 申請日: | 2017-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3030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9 |
| 發明(設計)人: | 王學欽;羅燕;呂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
| 主分類號: | G06T7/00 | 分類號: | G06T7/00;G06T7/12;G06T7/136;G06T7/181;G06K9/6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凱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姚迎新 |
| 地址: | 510000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彩照 眼底 靜脈 血管 疾病 視網膜血管 醫生工作量 標記識別 輔助診斷 血管輪廓 醫生經驗 遠程會診 自動定位 自動篩選 有效地 預篩選 動脈 病變 測量 診斷 醫生 圖片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眼底彩照血管及動靜脈的識別方法。對眼底彩照中各部位的自動定位以及測量,達到疾病預篩選的效果,將有病變嫌疑的圖片自動篩選出,以能夠準確有效地對血管輪廓與血管動靜脈進行標記識別,然后通過計算靜動脈的直徑比,可以輔助診斷視網膜血管等疾病,減少醫生工作量;并且其結果不依賴于醫生經驗,更加客觀,能夠有效的協助醫生進行疾病的診斷,實現遠程會診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眼底彩照血管及動靜脈的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為了迅速大批量地進行眼底彩照中的血管及動靜脈的識別和邊界繪制,以能夠準確有效地對血管輪廓與與血管動靜脈進行標記識別,然后通過計算靜動脈的直徑比,可以輔助診斷視網膜血管等疾病。在臨床中,由于邊遠山區、基層醫院眼科醫生和眼底相關閱片人員等人力所限,如對大量的眼底彩照一張一張機械性地進行審閱,工作內容繁重、單一重復、且效率不高,浪費大量的寶貴的人力資源?,F有眼底彩照自動識別系統也有涉及到眼底圖像自動識別分區方法,但卻不是進行眼底結構位置的精確定位,病變識別。此外現有,方法多是利用網上的標準圖片進行參照比較識別,然而現實臨床中的眼底彩照圖片并不是標準圖片,甚至包括很多聚焦、明暗都有問題的圖片,目前很多系統都是直接將圖片進行識別,而不分圖片質量,因為網上的標準庫都是質量較好的圖片,而且數量都很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眼底彩照血管及動靜脈的識別方法。對眼底彩照中各部位的自動定位以及測量,達到疾病預篩選的效果,將有病變嫌疑的圖片自動篩選出,以能夠準確有效地對血管輪廓與與血管動靜脈進行標記識別,然后通過計算靜動脈的直徑比,可以輔助診斷視網膜血管等疾病,減少醫生工作量;并且其結果不依賴于醫生經驗,更加客觀,能夠有效的協助醫生進行疾病的診斷,實現遠程會診的目的。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提供的眼底彩照血管及動靜脈的識別方法具有以下特點:
1、通過將形態學方法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將定位的區域通過形態學方法進行初步處理,然后進行機器學習方法預測,最后再通過形態學方法精確定位;
2、對醫院或社區采集的大量患者的眼底彩照進行自動識別,以輔助醫生對大量的視網膜血管等疾病病變篩查及體檢中心常規眼底彩照圖片進行診斷;
3、利用大量張真實眼底彩照使模型充分地學習各種情況下圖像數據的特征,使得判斷更為精確,并且有更好的容錯性,同時系統首先進行眼底彩照預處理以及圖像質量的鑒別,以保證本系統在圖片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也能有很好的識別能力,有普適性。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選擇的圖像示例;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選擇圖像的灰度分布;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血管識別時大致的血管輪廓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血管識別時去毛刺處理后的血管輪廓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血管識別時血管輪廓示意圖斷點擬合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血管識別時確定血管邊界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血管識別效果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眼底圖像動靜脈識別結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未經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5748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