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預儲能式破窗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443521.4 | 申請日: | 2017-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852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4 |
| 發明(設計)人: | 汪晨希;汪增益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R21/02 | 分類號: | B60R21/02;A62B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信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335 | 代理人: | 張敏 |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預儲能式破窗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預儲能式破窗器。
背景技術
經調查發現,在車船沉入水中或發生火災等意外情況時,由于人員慌張或者其他一些客觀的原因,導致事故的死亡率偏高,即使有些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在缺氧及負壓等情況下,也很難有足夠的力量打碎玻璃,及時逃生,實現自救,如何設計一種高效的破窗器,對于緊急逃生意義重大。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一種預儲能式破窗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預儲能式破窗器,包括:
外殼,所述外殼內部加工有左腔體、右腔體,所述右腔體在中部位置往內形成凸肩,安裝座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外殼的頂部,撥叉鉸鏈連接在所述安裝座的一側,所述安裝座內加工有軌道;
觸發桿,所述觸發桿內置于所述左腔體內并配有壓彈簧,所述觸發桿的頂部與所述撥叉抵靠,所述觸發桿的底部加工有插銷孔;
錘體,所述錘體內置于所述右腔體內并配有儲能彈簧,所述錘體頂部加工環形槽;
鎖銷,所述鎖銷活動安裝于所述軌道內并由壓彈簧I頂緊,頂緊后,所述鎖銷部分嵌入所述環形槽內;
銷軸,所述銷軸旋入所述鎖銷內,所述銷軸外端與所述撥叉緊貼。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殼上方套有上蓋。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殼下方套有下蓋。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錘體的頂部還安裝有一擋圈。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擋圈的尺寸大于所述凸肩。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錘體的底部做銳化處理。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破窗器結構緊湊,攜帶方便,采用儲能彈簧提前儲能,操作簡單,在緊急情況下可實現高效破窗,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2、擋圈的設置限制了錘體有效的打擊距離,有效避免了因誤操作錘體射出對人體造成傷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預儲能式破窗器裝配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預儲能式破窗器裝配后的剖視圖;
圖3為安裝座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下蓋;2、外殼;21、左腔體;22、右腔體;221、凸肩;3、壓彈簧;4、觸發桿;41、插銷孔;5、錘體;51、環形槽;6、儲能彈簧;7、擋圈;8、撥叉;9、安裝座;91、軌道;10、壓彈簧I;11、銷軸;12、鎖銷;13、上蓋。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預儲能式破窗器,包括:外殼2上方套有上蓋12,外殼2下方套有下蓋1,外殼2內部加工有左腔體21、右腔體22,右腔體22往內形成凸肩221,安裝座9通過螺栓固定在外殼2的頂部,撥叉8鉸鏈連接在安裝座9的一側,安裝座9內加工有軌道91;觸發桿4內置于左腔體21內并配有壓彈簧3,觸發桿4的頂部與撥叉8抵靠,觸發桿4的底部加工有插銷孔41;錘體5內置于右腔體22內并配有儲能彈簧6,錘體5頂部加工環形槽51,錘體5的頂部還安裝有一擋圈7,擋圈7的尺寸大于凸肩221,錘體5的底部做銳化處理;鎖銷12活動安裝于軌道91內并由壓彈簧I10頂緊,頂緊后,鎖銷12部分嵌入環形槽51內,銷軸11旋入鎖銷12內,銷軸11的外端與撥叉8緊貼(圖3所示)。
本破窗器結構緊湊,攜帶方便,采用儲能彈簧提前儲能,操作簡單,在緊急情況下可實現高效破窗,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擋圈的設置限制了錘體有效的打擊距離,有效避免了因誤操作錘體射出對人體造成傷害。
具體使用時,為方便理解本發明,結合附圖進行描述;
未使用時,觸發桿的插銷孔內插有插銷,鎖銷部分嵌入到環形槽內(圖2、圖3所示),當發生危險情況時,將下蓋打開,左手握住外殼的主體部分,錘體正對玻璃并用右手拔掉插銷孔的插銷,在壓彈簧作用下,撥叉轉動,撥叉通過銷軸帶動鎖銷往軌道內側移動,嵌入到環形槽內的鎖銷在撥叉作用下與錘體脫開,儲能彈簧的彈性勢能得到釋放,錘體頭部打擊在玻璃上將玻璃打碎,錘體頭部的最大運動距離即擋圈到達凸肩上部的距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海洋大學,未經浙江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4352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雙體機大質量比載荷的投放機構
- 下一篇:一種無人機用模塊化旋槳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