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稻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OsNIP3;3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426035.1 | 申請日: | 2017-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5699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10 |
| 發明(設計)人: | 趙方杰;孫晟凱;唐仲;黃新元;馬建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K14/415 | 分類號: | C07K14/415;C12N15/29;C12N15/82;C12N15/6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徐冬濤 |
| 地址: | 211225 江蘇省南京市溧***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稻 通道 蛋白 編碼 基因 osnip3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水稻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OsNIP3;3的應用。一種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OsNIP3;3,Genbank中的登錄號為AB710141。該基因可在減少水稻中柱部分三價As的濃度,減少三價As向木質部裝載,和顯著降低水稻地上部與籽粒砷的積累中的應用。本發明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水稻中的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OsNIP3;3的生物功能,該基因超表達后,降低了水稻地上部的As含量。超表達該基因顯著降低水稻葉片、種殼和籽粒中As的積累。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基因工程技術領域,涉及水稻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OsNIP3;3的應用。
背景技術
目前,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其中耕地土壤砷(As)污染也日趨嚴重。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一半左右的人口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由于水稻對砷的富集,稻米占我國人口膳食砷攝入的60%(Li et al.2009)。因此解析水稻對As的吸收解毒機制以及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開發降低水稻籽粒對As的積累的方法十分重要。在土壤中,砷在好氧條件與淹水條件分別以五價砷As(V)和三價砷As(III)的形態存在(Zhao et al.,2010)。As(III)主要通過水通道蛋白Lsi1被水稻根部吸收(Ma et al.,2008),在植物體內,As(III)可以被植物螯合肽(PCs)螯合并被轉運到液泡中(Ha et al.,1999;Raab et al.,2005;Liu et al.,2010)或者直接被排出體外進行解毒。而As(V)主要通過磷酸鹽轉運蛋白被水稻吸收(Wang et al.,2016;Wu et al.,2011;Kamiya et al.,2013)。吸收到植物體內的As(V)會被硫氰酸酶家族基因還原成As(III)(Chao et al.,2014; Sanchez-Bermejo etal.,2014;Shi et al.,2016;Xu et al.,2017),進而被螯合或者排出體外進行解毒。在許多植物中發現砷主要以As(III)的形態存在,因此水稻體內As(III)的運輸過程十分重要。
植物水通道蛋白(NIPs)不僅可以高效轉運水分子,還可作為一種離子選擇性透過膜有效介導其他小分子物質、營養元素以及金屬離子的運輸。小麥和擬南芥的水通道蛋白能通透 NH4+/NH3-(Holm et al.,2005);西葫蘆的水通道蛋白NIP1能夠轉運尿素(Klebl etal.,2003);一些NIPs除了通透水外,擬南芥AtNIP5;1和AtNIP6;1,水稻OsNIP2;1(Lsi1)還可雙向轉運亞砷酸鹽(Ma et al.,2008;Bienert et al.,2008)。目前在水稻中參與體內As(III)運輸的水通道蛋白基因除Lsi1外很少被報道。OsNIP3;3基因在Genbank中的登錄號為AB710141。本發明 OsNIP3;3基因在Genbank中被注釋為類NOD26的水通道蛋白(NOD26-likeintrinsic protein)。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水稻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該基因的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OsNIP3;3,Genbank中的登錄號為AB710141。
所述的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的超表達載體,含有所述的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
所述的超表達載體,優選以pTCK303載體為出發載體,將所述的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的開放閱讀框序列插入Spe I及Kpn I酶切位點間所得。
所述的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在減少水稻根中三價砷向木質部裝載,和顯著降低水稻地上部與籽粒砷的積累中的應用。
所述的應用優選將所述的水通道蛋白編碼基因構建超表達載體,并導入水稻得到超表達該基因的水稻,從而減少水稻根中三價砷向木質部裝載,和顯著降低水稻地上部與籽粒砷的積累中的應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農業大學,未經南京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2603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