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數據中心綜合管理系統服務器硬件管理框架及實現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393346.2 | 申請日: | 2017-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9281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29 |
| 發明(設計)人: | 李俊山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云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4 | 分類號: | H04L12/24;H04L12/26;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濟南信達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孫園園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鄭州市***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綜合管理系統 服務器硬件 數據中心 管理框架 數據庫 模塊化數據中心 協議封裝模塊 信息采集模塊 信息技術管理 服務器功耗 動態管理 服務接口 管理節點 日志監控 探針模塊 統一管理 智能 模塊化 配置表 信息表 采集 評估 部署 健康 管理 | ||
本發明公開了數據中心綜合管理系統服務器硬件管理框架及實現方法,屬于信息技術管理領域,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如何能夠實現模塊化數據中心綜合管理系統的服務器硬件的統一管理,采用的技術方案為:①、數據中心綜合管理系統服務器硬件管理框架,其特征在于,該框架包括模塊化服務接口、管理節點模塊、配置表數據庫、信息表數據庫、協議封裝模塊、信息采集模塊和采集探針模塊。②、數據中心綜合管理系統服務器硬件管理的實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數據中心綜合管理系統上部署Agent+Proxy/Server,用于實現服務器功耗動態管理、智能日志監控以及設備健康等級智能評估。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信息管理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數據中心綜合管理系統服務器硬件管理框架及實現方法。
背景技術
模塊化數據中心(Module Data Center,MDC)是基于云計算的新一代數據中心部署形式,為了應對云計算、虛擬化、集中化、高密化等服務器發展的趨勢,其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最大程度的降低基礎設施對機房環境的耦合。集成了供配電、制冷、機柜、氣流遏制、綜合布線、動環監控等子系統,提高數據中心的整體運營效率,實現快速部署、彈性擴展和綠色節能。
隨著大數據信息行業的飛速發展,數據中心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管理系統是數據中心內部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管理系統主要以動環監控為主,具備多種數據接口,可接入UPS、配電柜、精密空調、門禁、溫濕度傳感器、煙霧探測器、溫感探測器、漏水傳感器、翻轉天窗及網絡攝像機等多種監控對象,
當前,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發生了根本轉變,監控管理的需求從一些單獨的系統要求轉化為整體平臺化、統一平臺、統一管理的系統要求。各項應用服務器不再是單獨的計算模塊,而是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平臺將計算、存儲資源統一起來,跨越數據中心范圍形成規模龐大、統一監控與管理的資源池,因此需要能夠監控大規模、分布式、跨地域的虛擬資源與物理資源的統一監控系統及監控方法。
在服務器數量規模較小的場景下不曾被關注的問題,在服務器規模膨脹的今天卻紛紛暴露出來,如高層次的問題:如何既保證高可用性(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又能提高效率(上線效率和修復效率),還能夠降低TCO(硬件成本,人員成本)。此時統一監控的概念應運而生,但仍有欠缺,其中的短板就是服務器硬件監控(包括計算服務器和存儲服務器)不夠智能,智能服務器硬件監控已成為IT運營人員(IT Operations,從運維向運營轉變)的重點關注對象之一。如:硬件故障報出率偏低(目前約70%),硬件故障定位粗放,導致修復效率低(時間長),修復成本高(時間長,修復慢);還有典型的服務器批次問題、硬件疑難雜癥影響業務的問題、服務器生命周期如何控制的問題、數據中心中服務器的能耗成本問題、整體資源利用率偏低的問題等。
從根本上解決服務器硬件問題的路徑在于通過建立服務器硬件的統一監控平臺來解決監控、預測、修復等問題。通過部件級粒度的指標采集,快速感知硬件故障并在線修復故障,更進一步是基于AI(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故障預測、整體容量評估、TCO評估等功能,來提高服務器硬件服務的SLA,降低整體運維成本、延長服務器服役的生命周期。
現有技術的技術方案,主要是通過IPMI接口實現。傳統的僅依賴一般性開源工具或采用IPMI(IPMI: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的方式都各有弊端,很難跨品牌來兼容所有類型的服務器硬件。
基于x86處理器的傳統服務器硬件管理通道通常包括帶外(Out-Of-Band)和帶內(In-Band)兩種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云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經鄭州云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9334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