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光學材料用聚硫氨酯樹脂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389025.5 | 申請日: | 2017-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8438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8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振東;王凱;謝毓 | 申請(專利權)人: | 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G18/38 | 分類號: | C08G18/38;G02B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唐曙暉 |
| 地址: | 264002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光學材料 用聚硫氨酯 樹脂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學材料用聚硫氨酯樹脂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通過將至少包含有機鋯鉍合金復合物、異氰酸酯類化合物、硫醇類化合物的組合物加熱固化而得到。本發(fā)明涉及的光學材料用聚硫氨酯樹脂組合物不含有機錫化合物,因長適用期,高選擇性,其在不損失樹脂光學、機械和耐熱等性能下,可提高制品合格率。本發(fā)明涉及的聚硫氨酯樹脂特別適用于透鏡、棱鏡等制品。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學材料用途的聚硫氨酯樹脂及其制造方法,通過將至少包含有機鋯鉍合金復合物,異氰酸酯類化合物,硫醇類化合物的組合物加熱固化而得到。由本發(fā)明得到的聚硫氨酯樹脂用于塑料透鏡、棱鏡等光學材料。
背景技術
近年來,聚硫氨酯樹脂愈加廣泛用作諸如塑料透鏡、棱鏡等光學材料用途中,其在光學、機械及加工方面等相對于傳統(tǒng)材料(如烯丙基二甘醇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碳酸酯等)表現(xiàn)出明顯性能均衡。
聚硫氨酯樹脂是通過聚合至少包含異氰酸酯類化合物,硫醇類化合物的組合物而獲得。該樹脂固化成型的基本反應包含在聚合催化劑作用下的鏈增長反應和交聯(lián)反應。
目前,廣泛用作聚硫氨酯樹脂聚合催化劑的有機錫化合物,因其高毒性和環(huán)境壓力等,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存在使用限制問題。因而,在塑料透鏡行業(yè),聚硫氨酯樹脂聚合催化劑的有機錫替代成為產業(yè)界的大課題。
在專利文獻1、2、3、4中分別報道了胺鹽酸鹽類,磺酸鹽或復配磺酸鹽類,鋅化合物和磺酸等化合物復配的不含錫非金屬催化劑,據(jù)本發(fā)明人在光學塑料透鏡行業(yè)的實地了解,以上專利文獻中涉及的新型聚合催化劑均未產業(yè)化應用,原因包括,含所述聚合催化劑的組合物因匹配性不足而導致塑料透鏡的機械和熱穩(wěn)定性有損失,或含所述聚合催化劑的組合物工藝寬容度窄而導致的透鏡表面精度缺陷,塑料透鏡產品合格率不高有關。
專利文獻1:CN101511895B
專利文獻2:CN101627069B
專利文獻3:CN102066450B
專利文獻4:CN102977309B。
發(fā)明內容
在聚硫氨酯塑料透鏡產業(yè)中應用的聚合性組合物,一方面要確保加工效率和透鏡產品的光學、機械和耐熱等樹脂基本性能不損失,另一方面要盡可能的延長組合物(單體混合物)適用期,確保充足的混合和充填時間,以提高透鏡產品的合格率。
本發(fā)明人等為解決上述課題進行了潛心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通過聚合至少包含有機鋯鉍合金復合物,異氰酸酯類化合物,硫醇類化合物的組合物,可實現(xiàn)在不含有機錫化合物下,從單體混合配料,向模具中澆注,及從20℃到160℃程序升溫固化過程中,組合物(單體混合物)的加工性與外部工藝的最佳匹配和寬容;進而,通過聚合該組合物而得到的聚硫氨酯樹脂不僅不損失塑料透鏡用途的光學、機械和耐熱等樹脂材料性能,而且因其可明顯延長組合物(單體混合物)的適用期,確保充足的混合和充填時間,提高透鏡產品產業(yè)化過程中的合格率。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至少包含有機鋯鉍合金復合物,在聚硫氨酯樹脂光學材料,特別是塑料透鏡行業(yè)首次應用,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光學材料用聚硫氨酯樹脂不含有機錫化合物,因長適用期,高選擇性,其在不損失樹脂光學、機械和耐熱等性能下,可提高制品合格率。本發(fā)明的聚硫氨酯樹脂特別適用于透鏡、棱鏡等制品。
以下,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學材料用途的聚硫氨酯樹脂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該光學材料用途的聚硫氨酯樹脂組合物,通過將至少包含有機鋯鉍合金復合物,異氰酸酯類化合物,硫醇類化合物的聚合性組合物在至少包含混合、澆注和加熱固化的工序而得到。該光學材料用途的聚硫氨酯樹脂經塑料透鏡行業(yè)中公知的后加工方式和方法用于制備眼鏡塑料透鏡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8902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