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檢測電路及智能檢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346413.5 | 申請日: | 2017-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6959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海時;李珂;陳嬌;彭映杰;李英祥;毛焜;楊燕;王天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R31/00 | 分類號: | G01R31/00;G01R19/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項霞 |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市雙***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子電路 智能檢測電路 檢測 漏電 標準電流 聲光報警 智能檢測 短路 負載電流檢測電路 故障判斷電路 設備提供電力 人員及設備 保護設備 電力供應 電力切換 負載設備 故障排除 檢測電路 啟動設備 出設備 純感性 恒流源 電路 安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智能檢測電路及智能檢測方法。所述電路包括恒流源子電路、標準電流對比子電路、負載電流檢測電路、標準電流檢測電路、故障判斷電路、聲光報警子電路、電力切換子電路。本發明主要用于純感性負載設備的電力供應前檢測,能夠及時檢測出設備的漏電、短路情況,即刻發出聲光報警并且不會為設備提供電力供應,直到故障排除后再次進行檢測,檢測通過后才可以啟動設備,可以很好的保護設備,避免由于疏忽導致的漏電、短路情況出現,保護人員及設備安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路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到一種智能檢測電路及智能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的電力動力系統基本上均由電機組成,然而電機的內部可等效視為電感線圈,維修保養不當極易發生短路漏電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由于不知情去使用,會造成電機的二次損傷或者人員傷亡。
如果能提供一種裝置,該裝置能夠在每次開機前對感性負載進行檢測,如果有短路漏電情況,即可進行相關的保護操作,將是十分有意義的。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智能檢測電路,包括恒流源子電路、標準電流對比子電路、負載電流檢測電路、標準電流檢測電路、故障判斷電路、聲光報警子電路、電力切換子電路,第一電磁開關、第二雙開關電磁繼電器。
所述恒流源子電路用于獲得穩定可控的漏極電流。
所述標準電流對比子電路用于獲得與恒流源子電路相同的漏極電流。
所述負載電流檢測電路用于采集得到經過負載的實時電流值。
標準電流檢測電路用于檢測標準電流對比子電路所產生的電流。
故障判斷電路用于判斷負載是否具有短路、漏電情況。
所述聲光報警子電路用于在負載出現漏電短路情況時進行報警提示。
所述電力切換子電路用于對負載的判斷情況進行工作電力與檢測電流間切換。
恒流源子電路包括第三電阻、第六可調電阻、第二場效應管;各個零部件的連接關系為:第三電阻的一端連接電源的高電勢端,另一端連接到第六可調電阻的一個固定端,第六可調電阻的另一固定端連接到電源地,其可調端連接到第二場效應管的柵極;第二場效應管的漏極連接到電源高電勢端,源極連接到第二雙開關電磁繼電器的一個靜接觸點端。
另一種方案中,第六場效應管和第二場效應管的源極接電源,第六場效應管的漏極和柵極短接,第六可調電阻的一端接第六場效應管的柵極,另一端接地,通過第六可調電阻耦接至電源地,第二場效應管柵極耦接至第六場效應管的柵極。。
另一種方案中,恒流源子電路包括第六可調電阻、第二場效應管;各個零部件的連接關系為:第二場效應管的漏極和第六可調電阻的一端接電源,第六可調電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場效應管的柵極連接第六可調電阻的可調端。
標準電流對比子電路包括第一場效應管、第七電阻;第一場效應管的源極連接到電源的地,柵極連接到第二場效應管的柵極,漏極連接到電源高電勢端。
負載電流檢測電路包括第十三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十二電阻、第十電阻、第四電阻、第二運算放大器;各個零部件的連接關系為:第四電阻的一端連接到電源地,另一端連接到第二運算放大器的第五管腳,且同時連接第十一電阻的一端;第十二電阻一端連接第十三電阻的一端,且連接到電源地,另一端連接到第二運算放大器的第六管腳,且連接到第十電阻的一端,第十電阻的另一端連接到第二運算放大器的第七管腳,且連接到第一電壓比較器的子電路的第二管腳;第十三電阻的另一端與第十一電阻的另一端連接,且連接到第二雙開關電磁繼電器的第二靜接觸點的一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未經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4641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