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尋呼方法、終端及基站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346231.8 | 申請日: | 2017-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36868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25 |
| 發明(設計)人: | 童輝;楊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52/02 | 分類號: | H04W52/02;H04W6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安利霞 |
| 地址: | 100053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喚醒信號 終端 尋呼 匹配 終端發送 基站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尋呼消息 監聽 繼續監聽 接收基站 睡眠狀態 終端功耗 終端接收 發送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尋呼方法、終端及基站,該方法包括:接收基站發送的喚醒信號;若所述喚醒信號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監聽用于尋呼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本發明實施例在向終端發送用于尋呼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在向終端發送尋呼消息之前,基站向終端發送一喚醒信號,且該喚醒信號與至少一個終端匹配;終端接收到與自身匹配的喚醒信號之后,才繼續監聽后續的用于尋呼的PDCCH以及尋呼消息,而終端未接收到與自身匹配的喚醒信號或者終端未接收到喚醒信號,則終端進入睡眠狀態不再監聽PDCCH,從而達到降低終端功耗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尋呼方法、終端及基站。
背景技術
物聯網業務需要極長的待機時間,例如兩節5號電池十年待機等。在現有的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基于蜂窩的窄帶物聯網)標準中,規范了終端可以進入長期的不連續接收狀態DRX以節電。但是,節電的同時也會增加終端響應基站尋呼的時延。對部分應用如共享單車等,終端響應時延增加會大大降低用戶體驗。
為了優化快速響應基站尋呼的情況下的終端功耗,標準中提出了輕量級尋呼的概念,其概念為在檢測尋呼信號之前增加一個輕量級的信號(喚醒信號)。只有在檢測到此喚醒信號后,終端才會進行后續尋呼信號的檢測。由于此信號攜帶信息量較小,只需較小的重復次數即可覆蓋小區,且空閑態下大多數尋呼時機內都并沒有實際發送尋呼,因此引入喚醒信號可大大降低終端的功耗。
尋呼消息(Paging message)的PD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使用P-RNTI進行加擾的,并且在PDCCH中沒有終端ID相關的信息。因此,傳統技術中,終端需要一直到解開尋呼消息才知道此尋呼是否是針對自己發送的。由于需要解開數據信道的原因,終端的功耗較高。由于向后兼容的問題,故難以通過修改PDCCH本身的內容和加擾方式來使終端提前得知尋呼是否是針對自身發送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尋呼方法、終端及基站,以解決現有技術終端解析針對其他終端的尋呼消息時導致的終端功耗增大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尋呼方法,應用于終端,包括:
接收基站發送的喚醒信號;
若所述喚醒信號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監聽用于尋呼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其中,接收基站發送的喚醒信號之后,所述尋呼方法還包括:
若所述喚醒信號不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控制所述終端進入睡眠狀態。
其中,所述接收基站發送的喚醒信號之后,所述尋呼方法還包括:
解析所述喚醒信號,確定所述喚醒信號是否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
其中,所述解析所述喚醒信號,確定所述喚醒信號是否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的步驟,包括:
若所述喚醒信號中攜帶終端的標識信息或者終端所在的終端組的標識信息,確定所述喚醒信號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否則,確定所述喚醒信號不是與所述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
其中,所述解析所述喚醒信號,確定所述喚醒信號是否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的步驟,包括:
解析所述喚醒信號,獲取所述喚醒信號的格式信息;
若所述喚醒信號的格式信息與終端的標識信息對應的喚醒信號的格式信息相同,或者,所述喚醒信號的格式信息與終端所在的終端組的標識信息對應的喚醒信號的格式信息相同,確定所述喚醒信號是與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否則,確定所述喚醒信號不是與所述終端匹配的喚醒信號。
其中,所述喚醒信號在頻域上使用ZC序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未經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4623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