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腔碳纖維管及其成型模具、成型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343772.5 | 申請日: | 2017-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3253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17 |
| 發明(設計)人: | 劉強;王盡沙;黃翊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山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9C70/34 | 分類號: | B29C70/34;B29C70/54;B29C33/44;F16S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0275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碳纖維 及其 成型 模具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管材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多腔碳纖維管;多腔碳纖維管采用平紋或斜紋碳纖維編織布或單向布制成,其橫截面具有2個以上的腔室,相鄰的兩個腔室之間共用側壁;本發明同時還提供了一種多腔碳纖維管的成型方法,采用該方法制備多腔碳纖維管,解決了由拉擠工藝制備的碳纖維多腔管只能采用單向材料、無法成型較薄壁厚管、無法成型內部復雜的多腔管等問題,制備時可根據設計要求調整碳纖維預浸布纏繞層數,從而改變結構壁厚,制備流程簡單,產品合格率高;本發明同時還提供制作多腔碳纖維管的成型模具,所提供的成型模具成型簡單,解決了多腔復合材料管成型難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管材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多腔碳纖維管,本發明同時還提供了該多腔碳纖維管的成型模具和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在汽車碰撞事故中,吸能結構吸收大量碰撞能量,對保障司機和乘客安全有著重要作用,碳纖維具有輕質、高強的特點,有著良好的吸能特性,在受到撞擊載荷后,纖維層通過開裂、碎化等過程吸收能量,等質量下吸能量是鋼制吸能結構的六到七倍,是鋁合金吸能結構的三到四倍。
多腔結構通過增加肋板將橫截面分為若干小腔,進而改變了結構形式,大量研究表明:多腔結構耐撞性優于單腔結構,破壞模式更加穩定,具有更高的能量吸收效率。
多腔金屬結構由于材料各向同性,可以通過拉擠工藝制備而成。由于復合材料本身各向異性,多腔復合材料管相對多腔金屬管成型復雜,目前僅有一些學者通過拉擠工藝制成多腔復合材料管,而這種方法具有明顯的局限性,表現在:
(1)、只能拉擠單向纖維絲,若管構成中僅有單方向纖維絲,相對于雙向編織布構成的管件,另一方向的力學性能明顯偏差;
(2)、拉擠時,纖維絲浸潤樹脂時,需要通過狹小的拉擠模具型腔,因此拉擠工藝成型的多腔復合材料管,其厚度具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能小于2毫米;
(3)、多腔管內部的構形不能太復雜,否則無法制備出成型的拉擠模具。
因此,目前多腔復合材料管的成型具有很大的難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多腔復合材料管存在的問題,而提供的一種多腔碳纖維管。
為達到上述功能,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多腔碳纖維管,所述多腔碳纖維管采用平紋或斜紋碳纖維編織布或單向布制成,其橫截面具有2個以上的腔室,相鄰的兩個腔室之間共用側壁。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多腔碳纖維管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根據要制備的多腔碳纖維管的尺寸設計芯模、上模、下模、卡扣與擋板;
步驟2、清洗并用脫模劑處理芯模、上模和下模,并預熱芯模;
步驟3、將碳纖維預浸布反復纏繞在芯模上,其纏繞層數為n1層,n1為不小于1的整數;
步驟4、將纏繞有碳纖維預浸布的芯模按多腔碳纖維管的腔管形狀進行排列,并在排列后的芯模組外壁繼續纏繞碳纖維預浸布,其纏繞層數為n2層,n2為不小于1的整數;
步驟5、將二次纏繞碳纖維預浸布的芯模組放入下模內,利用定位孔定位上模,之后合模、鎖緊上模和下模;
步驟6、將合模后的模具放入模壓機內,設置溫度為145℃~150℃,壓力為0.15Mpa~0.2Mpa,時間20min~30min,進行固化成型;
步驟7、模壓完成后,待制備的多腔碳纖維管自然降溫到55℃~60℃后,從模具中取出樣件;
步驟8、從樣件中取出芯模,形成多腔碳纖維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山大學,未經中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4377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高效的現代農業裝置
- 下一篇:一種雙鋼板剪力墻與樓板負彎矩鋼筋的連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