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好氧顆粒污泥培養方法及培養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330613.1 | 申請日: | 2017-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864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4 |
| 發明(設計)人: | 陳曉國;陳俊男;猶娟;覃練;陶佳;劉小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12 | 分類號: | C02F3/12;C02F3/3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喬宇 |
| 地址: | 43007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顆粒 污泥 培養 方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水生物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好氧顆粒污泥培養方法及其培養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的生物處理工藝可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钚晕勰喾ㄓ卸喾N運行工藝,常見的如AN/O、AP/O、A2/O和SBR等。這些工藝采用不同的好氧、缺氧和厭氧區的組合方式去除水體中的氮磷元素。但活性污泥法普遍存在污泥易膨脹,抗沖擊負荷能力較弱和反應池容積大等缺點。相比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中微生物附著在填料表面生長,具有較強的吸附性能和豐富的生物種類。較多種類的微生物和較長的生物鏈,有利于提高耐沖擊負荷能力和減小剩余污泥量。但填料的使用增加了工程建設投資,且運行不當及填料發生破損又會增加運行成本。
好氧顆粒污泥是微生物自固定、自絮凝的生物膜系統。與傳統的生物處理方法相比,好氧顆粒污泥結構緊密,污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微生物組成豐富,抗沖擊負荷能力強,不易發生膨脹,剩余污泥量小;培養過程中不需要載體,建設成本低。好氧顆粒污泥同時含有好氧、厭氧環境,可以為好氧、兼性、厭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由于其豐富的微生物組成,所以該污泥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具有很強的抵抗和恢復能力。因此,好氧顆粒污泥在水處理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和運行研究多在好氧條件下進行,關于強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系統中顆粒污泥的培養和運行研究較少。EBPR系統通過在厭氧和好氧條件下交替運行,可以實現同步脫氮除磷,是一種很有應用前景的污水處理技術。目前已經在EBPR系統中成功培養出顆粒污泥,實現了EBPR系統好氧顆粒污泥的同步脫氮除磷。然而,仍存在著啟動時間長、長期運行穩定性差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技術的推廣使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好氧顆粒污泥培養方法及培養裝置,以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00、在反應器中接種活性污泥,并添加PAC和海泡石與活性污泥混合;
S200、向反應器中泵入人工合成廢水,并通過重復運行SBR處理工藝來培養好氧顆粒污泥。
進一步,S100中,將從污水處理廠好氧池中取出的絮狀污泥首先漂洗,然后去除污泥中的雜質,最后曝氣處理。
進一步,S100中,所述海泡石的粒徑在0.12-0.25mm。
進一步,S200中,SBR處理工藝分為六個階段,且六個階段為一個周期,六個階段不間斷重復運行,六個階段分別為:進水-厭氧-好氧-沉淀-出水-閑置;
其中:
厭氧:開啟攪拌,進行攪拌工序,設定攪拌轉速,使活性污泥與人工合成廢水進入厭氧反應階段;
好氧:曝氣,同時持續攪拌,設定攪拌轉速,使其進入好氧反應階段;
沉淀:設置沉淀時間,同時停止攪拌,使其轉速降為零;
出水:從出水管排水,當容器內的水量降至出水管最低深度時,停止排水;
閑置:閑置過程中不開啟攪拌裝置和曝氣裝置。
進一步,隨著反應器運行周期的不斷增長,逐步降低沉淀階段中最初設定的沉淀時間,并將降低時間相應增加到好氧階段中。顆粒不斷形成過程中,顆粒逐漸增加,易于沉降,由此減少的時間用于好氧,如此配置,更有利于EBPR系統聚磷菌的培養以及除磷。
進一步,S200中,人工合成廢水的組成為:CH3COONa,513mg·L-1;NH4Cl,153mg·L-1;KH2PO4,40.6mg·L-1;K2HPO4,46.3mg·L-1;Na2EDTA,38.2mg·L-1;CaCl2,100mg·L-1;MgSO4·2H2O,138mg·L-1和微量元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理工大學,未經武漢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3061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