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銀納米線及其綠色宏量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319237.6 | 申請日: | 2017-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0951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21 |
| 發(fā)明(設計)人: | 孫蓉;葉晃青;趙濤;朱朋莉;梁先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22F9/24 | 分類號: | B22F9/24;B22F1/00;B82Y40/00;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誠輝律師事務所 11430 | 代理人: | 范盈 |
| 地址: | 518055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銀納米線 制備 植物葉片 銀鹽水溶液 制備方法工藝 底部沉淀物 清洗干燥 密閉水 熱反應 去除 環(huán)保 |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銀納米線及其綠色宏量制備方法,具體公開了一種銀納米線的制備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1)獲得干燥的植物葉片;2)制備銀鹽水溶液;3)將干燥的植物葉片加入到銀鹽水溶液中密閉水熱反應;4)將植物葉片整體去除,并將反應得到的底部沉淀物分離清洗干燥,獲得銀納米線。還公開了由此方法獲得的銀納米線。所述銀納米線的制備方法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且環(huán)保。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銀納米材料制備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銀納米線及其綠色宏量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一維納米材料如納米線,納米纖維,納米棒,納米帶等,由于其獨特的電學,熱學,光學,磁學性能,被廣泛應用于納米電子器件,生物傳感器,納米探針,納米化學和納米復合材料等方面。其中,金屬銀納米線因其出色的導電導熱和抗菌性能,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其應用領域廣泛,如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催化劑,傳感器,生物醫(yī)藥,偏光器件,光子晶體,潤滑材料和介電材料等。
目前制備銀納米線的方法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硬模板法,如采用多孔陽極氧化鋁模板,碳納米管模板,氣凝膠模板等。采用模板法制備納米線的優(yōu)點是可以嚴格控制納米線的形貌和尺寸,但是其成本高,產(chǎn)量有限,很難適應工業(yè)上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目前,采用比較多的銀納米線的制備方法是溶液法,如濕熱化學法,晶種生長法等,但這些方法都不可避免的會加入一些有機醇,分散助劑或者鹵化物刻蝕劑等物質(zhì),反應工藝復雜,成本高,環(huán)境污染嚴重。本發(fā)明的目的旨在提出一種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的綠色宏量制備銀納米線的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銀納米線的制備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1)獲得干燥的植物葉片;
2)制備銀鹽水溶液;
3)將干燥的植物葉片加入到銀鹽水溶液中密閉水熱反應;
4)將植物葉片整體去除,并將反應得到的底部沉淀物分離清洗干燥,獲得銀納米線。
在本發(fā)明另一個方面提供了本發(fā)明所述的制備方法獲得的銀納米線。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植物葉片為喬木的葉片,更優(yōu)選為油松,雪松,紅松,華山松,樟子松,馬尾松,濕地松,油杉,云杉,側(cè)柏,圓柏,刺柏,竹柏,龍柏,羅漢松,大葉女貞,黃連木,廣玉蘭,白蘭花,杜英,合歡,榕樹,香樟,月桂,桂花,龍眼,荔枝,琵琶的葉片。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干燥的植物葉片的獲得方法為,將植物的葉片以水和有機溶劑進行清洗,然后烘干得到干燥的植物葉片。更優(yōu)選地,烘干溫度為50-70℃。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銀鹽選自硝酸銀、乙酸銀中的一種或多種,優(yōu)選地,所述的銀鹽水溶液的濃度為0.1-100mg/ml。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干燥的植物葉片與銀鹽的質(zhì)量比為1:0.01-100,優(yōu)選為0.1-20。
在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銀納米線管徑在30-500nm,長度在5-50μm。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綠色宏量制備銀納米線的方法,步驟如下:
(1)收集新鮮樹葉,依次使用水和有機溶劑進行洗滌,置于一定溫度下過夜烘干;
(2)稱取一定量的水溶性銀鹽,充分攪拌使其溶解;
(3)將上述溶液轉(zhuǎn)移至一定體積的反應釜中,并加入一定質(zhì)量的烘干葉片;
(4)將上述反應釜密閉,置于水熱烘箱中,設置溫度和時間進行反應;
(5)分離反應產(chǎn)物,離心洗滌烘干。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水熱反應為在反應釜中以100℃以上的溫度進行反應,優(yōu)選地,水熱反應的反應溫度為120-30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未經(jīng)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19237.6/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