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智能自動電壓延遲系統(tǒng)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314020.6 | 申請日: | 2017-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077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3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顏中梅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珠海云鯤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19/00 | 分類號: | G01R19/00;H03K17/28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紅荔專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4 | 代理人: | 王賢義 |
| 地址: | 519000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智能 自動 電壓 延遲 系統(tǒng) | ||
1.智能自動電壓延遲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芯片(IC1)、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第三二極管(D3)、第四二極管(D4)、第一接線端子(CN1)、第二接線端(CN2)、第三接線端子(CN3)、第四接線端子(CN4)、第一三極管(Q1)、第五三極管(Q5)、第六三極管(Q6)、繼電器(JD1)、第一貼片電容(EC1)、第二貼片電容(EC2)、第三貼片電容(EC3)、第五貼片電容(EC5)、單排排針(JP1)、第一電阻(R1)、第十二電阻(R12)、第七電阻(R7)、第九電阻(R9)、第八電阻(R8)、第二電阻(R2)、第十三電阻(R13)、第四電阻(R4)、第六電阻(R6)、可變電阻(VR1)、第五電阻(R5)、第十電阻(R10)、第十四電阻(R14)、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及撥碼開關(guān)(JP2);第二接線端(CN2)子包括兩個引腳,第二接線端(CN2)子的其中一個引腳與第三二極管(D3)的正極電性連接,第二接線端(CN2)子的另一個引腳接地且與第四二極管(D4)的正極電性連接;第一三極管(Q1)包括第一三極管的發(fā)射極、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及第一三極管的基極;繼電器(JD1)包括繼電器的第一引腳、繼電器的第二引腳、繼電器的第三引腳、繼電器的第四引腳及繼電器的第五引腳;單排排針(JP1)包括兩個引腳,分別為單排排針的第一引腳和單排排針的第二引腳;第一接線端子(CN1)包括第一接線端子的第一引腳、第一接線端子的第二引腳及第一接線端子的第三引腳;第三二極管(D3)的負(fù)極均電性連接于第四二極管(D4)的負(fù)極、第一電阻(R1)的正極、第一三極管的發(fā)射極、第十二電阻(R12)的正極、第一二極管(D1)的負(fù)極、單排排針的第一引腳及繼電器的第五引腳;第一電阻(R1)的負(fù)極與第三貼片電容(EC3)的正極電性連接,第三貼片電容(EC3)的負(fù)極接地;第一電阻(R1)與第三貼片電容(EC3)的連接位置為共同端VA;單排排針的第二引腳均電性連接于第一接線端子的第二引腳及繼電器的第四引腳;第一接線端子的第三引腳與繼電器的第二引腳電性連接,第一接線端子的第一引腳與繼電器的第三引腳電性連接;第一三極管的基極均電性連接于第十二電阻(R12)的負(fù)極及第七電阻(R7)的正極;第五三極管(Q5)包括第五三極管(Q5)的基極、第五三極管(Q5)的發(fā)射極及第五三極管(Q5)的集電極;第七電阻(R7)的負(fù)極均電性連接于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繼電器的第一引腳及第五三極管(Q5)的集電極;第五三極管(Q5)的發(fā)射極接地;第三接線端子(CN3)包括兩個引腳,第三接線端子(CN3)的其中一個引腳接地,第三接線端子(CN3)的另一個引腳電性連接于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和第一貼片電容(EC1)的正極,第一貼片電容(EC1)的負(fù)極接地;第三三極管的基極電性連接于第十四電阻(R14)的負(fù)極,第十四電阻(R14)的正極電性連接于第十電阻(R10)的負(fù)極,第十電阻(R10)的正極電性連接于第五電阻(R5)的正極,第五電阻(R5)的負(fù)極電性連接于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第二二極管(D2)的負(fù)極接地;第十電阻(R10)的正極和第五電阻(R5)的正極均與芯片(IC1)電性連接;第四接線端子(CN4)包括第四接線端子的第一引腳、第四接線端子的第二引腳及第四接線端子的第三引腳,第四接線端子的第三引腳接地,第六三極管(Q6)包括第六三極管(Q6)的基極、第六三極管(Q6)的發(fā)射極及第六三極管(Q6)的集電極,第四接線端子的第一引腳電性連接于第九電阻(R9)的正極,第九電阻(R9)的負(fù)極電性連接于第六三極管(Q6)的基極,第六三極管(Q6)的發(fā)射極接地,第六三極管(Q6)的集電極均電性連接于第四接線端子的第二引腳、第八電阻(R8)的正極及撥碼開關(guān)(JP2);第二電阻(R2)的正極與撥碼開關(guān)(JP2)電性連接,第二電阻(R2)的負(fù)極接地且電性連接于第二貼片電容(EC2)的負(fù)極,第二貼片電容(EC2)的正極電性連接于撥碼開關(guān)(JP2);第十三電阻(R13)與撥碼開關(guān)(JP2)電性連接,第二電容(C2)的正極與第十三電阻(R13)的正極電性連接,第二電容(C2)的負(fù)極電性連接于第十三電阻(R13)的負(fù)極,第四電阻(R4)的正極電性連接于撥碼開關(guān)(JP2)、第二電容(C2)的正極及芯片(IC1);第四電阻(R4)的負(fù)極與第八電阻(R8)的負(fù)極電性連接。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珠海云鯤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珠海云鯤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14020.6/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