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船用密閉容器泄漏檢測裝置及泄漏率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312355.4 | 申請日: | 2017-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0765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08 |
| 發明(設計)人: | 朱發新;嚴聞奇;盧金樹;李玉樂;王帥軍;陳甜;鄭海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M3/32 | 分類號: | G01M3/3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馮子玲 |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密閉 容器 泄漏 檢測 系統 方法 | ||
船用密閉容器泄漏檢測系統,包括空壓機、空氣瓶、電磁閥V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壓機內設有吸入閥和排出閥,活塞安裝在吸入閥和排出閥的下部,所述活塞連接有曲軸;所述空壓機、空氣瓶、電磁閥V1之間通過管道連接,其中:空壓機的吸入閥與進氣管道連接,所述進氣管道上安裝有過濾干燥器和截止閥一;空壓機的排出閥與管道的進氣端連接,所述空壓機與空氣瓶之間的管道上安裝有截止閥二,空氣瓶與電磁閥V1之間的管道上依次安裝有截止閥三、減壓閥和壓力表P1;本發明利用合理的結構設計,可以通過檢測得出的壓差值計算得出密封容器的泄漏率,速度快,安全率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船用密閉容器泄漏檢測裝置及泄漏率檢測方法,屬于船舶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船用密閉容器一般有柴油機氣缸、液壓缸、液壓油箱、空氣瓶及泵缸等,其密封性檢測方法通常采用液壓試驗或氣壓試驗。液壓試驗時時采用清水或液壓油,檢測效果較好,但是檢測時間長,可能長達數小時,為了避免被測試容器的腐蝕問題,檢測結束后還需要及時清理掉清水或液壓油。
如一申請號為CN106872123A公開了一種壓力容器泄漏檢測系統,包括:中央處理器、傳感器組、人機交互系統、三維建模系統和泄漏檢測儀,所述中央處理器、傳感器組、人機交互系統、三維建模系統和泄漏檢測儀組成壓力容器泄漏檢測系統;中央處理器:作為壓力容器泄漏檢測系統的控制中心,對采集的信息進行判斷處理;傳感器組:包括溫濕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氣體流速傳感器和定位單元,所述溫濕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氣體流速傳感器和定位單元采集壓力容器內的溫度濕度、氣體流動狀態和相對應傳感器的位置,該壓力容器泄漏檢測系統,提高了測量精度和位置的準確定位,降低了破壞壓力容器的風險,降低使用成本。
又如一申請號為CN105675235A公開了一種容器泄漏檢測裝置和方法。公開的容器泄漏檢測裝置中,進氣裝置與保壓腔體相連接,所述保壓腔體通過保壓管道與密封裝置連接,所述密封裝置與測量腔體通過測量管道連接,所述測量腔體上設置有出氣裝置,所述保壓管道上設置有保壓閥門,所述密封裝置上安裝被測容器;所述保壓腔體上設置保壓氣壓傳感器;所述測量腔體上設置測量氣壓傳感器;所述保壓氣壓傳感器和測量氣壓傳感器均向控制器發送壓力數據;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保壓氣壓傳感器、測量氣壓傳感器的壓力數據,并根據在預定時間段內測量氣壓傳感器的壓力數據的變化情況判斷被測容器是否泄漏。不需要破壞容器,檢測精度較高、速度較快,可取代人工方式,避免泄漏容器流入市場。
船用密閉容器氣壓試驗時,壓力應分階段逐步升壓及保壓,檢測效果較好,但是也存在著檢測時間較長,檢測壓力較大時,還可能存在著被檢測容器進一步加大泄漏及爆炸等安全隱患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船用密閉容器泄漏檢測裝置及泄漏率檢測方法,本發明利用合理的結構設計,可以通過檢測得出的壓差值計算得出密封容器的泄漏率,速度快,安全率高。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船用密閉容器泄漏檢測裝置,包括空壓機、空氣瓶、電磁閥V1,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壓機內設有吸入閥和排出閥,活塞安裝在吸入閥和排出閥的下部,所述活塞連接有曲軸;
所述空壓機、空氣瓶、電磁閥V1之間通過管道連接,其中:空壓機的吸入閥與進氣管道連接,所述進氣管道上安裝有過濾干燥器和截止閥一;
空壓機的排出閥與管道的進氣端連接,所述空壓機與空氣瓶之間的管道上安裝有截止閥二,空氣瓶與電磁閥V1之間的管道上依次安裝有截止閥三、減壓閥和壓力表P1;
所述電磁閥V1通過管路分別連接有分支管路一和分支管路二,其中:分支管路一上依次安裝有電磁閥V2、壓力表P2和待測容器;分支管路二上依次安裝有電磁閥V3和標準容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海洋大學,未經浙江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1235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