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超聲波避障檢測電路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89187.1 | 申請日: | 2017-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2082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11 |
| 發明(設計)人: | 陳慶文;劉琦;董莘;周麗麗;李麒;張志超;吳岡 | 申請(專利權)人: | 黑龍江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S7/524 | 分類號: | G01S7/524;G01S7/526;G01S15/9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90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超聲波 檢測 電路 | ||
1.一種超聲波避障檢測電路,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發射電路(1)和接收電路(2)兩部分;發射電路(1)包含方向選擇電路(11)、信號發射電路(12);輸出電路(2)包含信號接收電路(21)、一級放大電路(22)、二級放大電路(23)、信號比較電路(24);方向選擇電路(11)控制線的一端與主控芯片控制a引腳、控制b引腳相連,另一端與MOSFET陣分別連接,方向選擇電路(11)信號線的一端與主控芯片信號a引腳、信號b引腳相連,另一端分別連接信號發射電路(12)的輸入端;信號比較電路(24)的輸入端分別與標準電壓電路和二級放大電路(23)的輸出端相連,信號比較電路(24)的輸出端與主控芯片接收a引腳、接收b引腳相連;二級放大電路(23)的輸入端與一級放大電路(22)的輸出端相連;一級放大電路(22)的輸入端與信號接收電路(21)的輸出端相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超聲波避障檢測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向選擇電路(11)由第一反相器(U10)、第二反相器(U11)和MOSFET陣組成,MOSFET陣包括第一MOSFET(Q10)、第二MOSFET(Q11)、第三MOSFET(Q12)、第四MOSFET(Q13)、第五MOSFET(Q14)和第六MOSFET(Q15);第一反相器(U10)分別與第一MOSFET(Q10)、第二MOSFET(Q11)相連組成一級選擇電路;第二反相器(U11) 分別與第三MOSFET(Q12)、第四MOSFET(Q13)、第五MOSFET(Q14)、第六MOSFET(Q15)相連組成二級選擇電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超聲波避障檢測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號發射電路(12)由第七MOSFET(Q20)、第八MOSFET(Q21)、第九MOSFET(Q22)、第十MOSFET(Q23)、第三反相器(U12)、第四反相器(U13)、第五反相器(U14)、第六反相器(U15)、第七反相器(U16)、第八反相器(U17)、第九反相器(U18)、第十反相器(U19)、第一超聲波發生器(F10)、第二超聲波發生器(F11)、第三超聲波發生器(F12)、第四超聲波發生器(F13)構成;第一超聲波發生器(F10)與第四反相器(U13)、第三反相器(U12)、第七MOSFET(Q20)連接組成方向1發射電路;第二超聲波發生器(F11)與第六反相器(U15)、第五反相器(U14)、第八MOSFET(Q21)連接組成方向2發射電路;第三超聲波發生器(F12)與第八反相器(U17)、第七反相器(U16)、第九MOSFET(Q22)連接組成方向3發射電路;第四超聲波發生器(F13)與第十反相器(U19)、第九反相器(U18)、第十MOSFET(Q23)連接組成方向4發射電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超聲波避障檢測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號接收電路(21)由第一超聲波接收器(F20)、第二超聲波接收器(F21)、第三超聲波接收器(F22)、第四超聲波接收器(F23)、加法器(U20)構成;加法器(U20)分別與第一超聲波接收器(F20)、第二超聲波接收器(F21)、第三超聲波接收器(F22)、第四超聲波接收器(F23)高電平輸出端相連組成接收電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超聲波避障檢測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級放大電路(22)由第一運放(U21)、第一電阻(R10)、第二電阻(R11)、第三電阻(R12)、第四電阻(R13)、第五電阻(R14)、第一電容(C10)構成;第四電阻(R13)和第五電阻(R14)組成分壓電路;第一運放(U21)分別連接第一電阻(R10)、第二電阻(R11)、第四電阻(R13)、第五電阻(R14)、第一電容(C10)組成放大電路;第一電阻(R12)與信號接收電路(21)輸出端相連;第二電阻(R11)與二級放大電路(23)輸入端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黑龍江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未經黑龍江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8918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環保硒鼓
- 下一篇:一種用于深度神經網絡的圖像特征提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