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通航河道的生態型河濱帶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87134.6 | 申請日: | 2017-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8624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29 |
| 發明(設計)人: | 朱雪誕;左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3/06 | 分類號: | E02B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吳海燕 |
| 地址: | 200434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物通道 生態凈化 補償段 兩棲動物 通航河道 生態型 間隔設置 生活空間 濕地植物 水生動物 污染負荷 植物吸收 凈化 過渡帶 透水性 岸坡 擋墻 堆體 防沖 緩沖 消減 消浪 行波 覓食 過濾 水體 棲息 濕地 河道 水質 生長 生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通航河道的生態型河濱帶,所述的河濱帶包括沿河道間隔設置的生態凈化段和和動物通道補償段,所述生態凈化段上設有生態防沖帶(30)、擋墻(31)和消浪凈化濕地(32),所述動物通道補償段上設有生物緩行通道(20)和生物緩沖塘(21),生態凈化段、動物通道補償段的后方設有陸域過渡帶(4),生物緩行通道(20)上設置了透水性堆體(201)。本發明不僅能夠保護岸坡水土,消減船行波,為魚、蝦、貝、螺等水生動物提供覓食、棲息等場所,同時還設置了兩棲動物通道,保障了兩棲動物的生活空間;同時利用填料過濾、植物吸收等作用,降低水體中的污染負荷,保障了濱岸濕地植物的正常生長及對河道內水質的凈化。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河濱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了一種生態型河濱帶。
背景技術
隨著航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水道被開發成航運河道,而航道資源利用的越多,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大。通航河道中來往船只較多,而船只航行產生的船行波對濱岸帶具有較強的沖刷作用,為了確保航道的通行安全,河道兩側基本都采用直立的硬質混凝土擋墻,以確保船行的水深以及邊坡的穩定。但是混凝土結構會造成了濕地明顯減少、生物多樣性明顯降低、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等嚴峻形勢。同時直立的遠高于河面的硬質混凝土擋墻使得水體中的青蛙、蟾蜍等兩棲動物無法爬到陸域。
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生態航道建設的理念在逐漸探索和嘗試,在通航河道內構建生態型河濱帶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解決航道對環境影響的有效措施之一。河濱帶是河流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是一個特殊的水文、土壤、植被交錯區,在河流生態系統中河濱帶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生態價值,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固岸護坡、水質凈化、景觀改善等生態功能。目前,部分航道開展生態型河濱帶的試點,但是這些試點工程都是以保護挺水植物生長及景觀綠化為重點,缺少水質凈化、水生動物遷移通道及面源攔截等功能,阻斷了水生動物從河道內到河岸上的路徑,同時水生動物也無法在混凝土制成的岸上挖洞棲息,這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樣性。
因此急需一種生態航道,使得能夠在滿足基本的航運基礎功能上,全面發揮航道的生態服務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為兩棲動物水陸遷移通道的通航河道生態型河濱帶,其次,是提供具有通航河道生態消浪、水質凈化、濕地建設、提供面源攔截等復合功能的通航河道生態型河濱帶。
一種通航河道的生態型河濱帶,所述的河濱帶包括沿河道間隔設置的生態凈化段和動物通道補償段,所述的生態凈化段上設有擋墻,所述的動物通道補償段包括生物緩行通道,所述的生物緩行通道包括透水性堆體,所述的透水性堆體形成有朝向河道的前邊坡,所述前邊坡的坡度緩于1:3。
作為優選,所述生態凈化段與動物通道補償段的長度之比為10:1至20:1。
作為優選,所述的透水性堆體為塊石、生態混凝土塊或者生態混凝土球堆砌而成,透水性堆體外包覆有覆蓋層,所述覆蓋層為柔性透水性網墊。
作為優選,動物通道補償段還包括生物緩沖塘,所述生物緩沖塘位于透水性堆體后方,生物緩沖塘的深度為0.5至2米,生物緩沖塘邊坡的坡度緩于1:2.5。
作為優選,所述的生物緩沖塘的塘底設有由多孔性親水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防護層,所述的生物緩沖塘內還種植有沉水植物和第一挺水植物。
作為優選,生態凈化段還包括采用多孔性親水材質制成的生態防沖帶,所述的生態防沖帶位于擋墻的前方。
作為優選,擋墻的后方設有消浪凈化濕地,消浪凈化濕地內鋪設有由多孔性親水材料制成的第二基底防護層,第二基底防護層上種植有第二挺水植物,第二挺水植物的后方設有由塊石、生態混凝土塊或者生態混凝土球堆砌而成透水耐沖擊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8713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水立方結合人工含水層構成的地下水庫
- 下一篇:河堤防浪基腳結構及施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