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提高纖維可著色性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285137.6 | 申請日: | 2017-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81774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8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亞東;陳超;徐璇;李志堅;李雅雯;劉國偉;鄭海洋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威亞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6M13/292 | 分類號: | D06M13/292;D06M13/332;D06M13/513;D06M15/03;D06M15/53;D06M15/55;D06M15/59;D06M10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鞏克棟 |
| 地址: | 安徽省安慶***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纖維 著色 復合型 表面 處理 及其 使用方法 用途 | ||
1.一種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可著色性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包括前處理劑和后處理劑;
所述前處理劑包括偶聯(lián)劑,所述偶聯(lián)劑選自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2,3-環(huán)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或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
所述后處理劑包括成膜劑、交聯(lián)劑、絡合劑、分散劑和去離子水;按質量份數(shù)計:成膜劑40~50份,交聯(lián)劑5~10份,絡合劑1~5份,分散劑2~5份,去離子水150~200份;
所述成膜劑為多官能團化合物,所述多官能團化合物為多環(huán)氧基化合物;
所述交聯(lián)劑為多胺類化合物;
所述絡合劑選自羧甲基殼聚糖、海藻酸鈉和聚丙烯酸酯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處理劑還包括抗靜電劑和/或消泡劑。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處理劑按質量份數(shù)計還包括:乳化劑15~20份,抗靜電劑3~5份,消泡劑1~3份。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劑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或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環(huán)氧乙烷加成摩爾數(shù)為6~12。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環(huán)氧乙烷加成摩爾數(shù)為6~12。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胺類化合物為二乙烯三胺或三乙烯四胺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的組合。
8.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靜電劑為烷基磷酸酯鉀鹽。
9.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泡劑為聚硅氧烷和/或丁醇。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型表面處理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劑為聚乙二醇。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10任一項所述復合型表面處理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按照所述質量份數(shù)稱取后處理劑的各組分,室溫下于密閉裝置中共混分散,得到后處理劑;
(2)把前處理劑通過導管注入管式爐中,加熱使前處理劑汽化,形成連續(xù)穩(wěn)定的氣流;
(3)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從管式爐的一端引入步驟(2)所述氣流中,使汽化后的前處理劑在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表面取向吸附,形成單層薄膜,再將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從所述管式爐的另一端引出;
(4)將步驟(3)所述引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引入步驟(1)所得后處理劑中進行充分浸涂,然后依次經(jīng)擠膠、固化、干燥后,得到可著色性提高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密閉裝置為臥式砂磨機、高剪切攪拌機或膠體磨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共混分散的時間為20~40min。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所述引入的速度,沿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軸向,為10~25m/min。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所述引入的速度為14~17m/mi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威亞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未經(jīng)安徽威亞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85137.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磷氮阻燃劑在滌綸織物上的整理應用方法
- 下一篇:一種防霉扇面的制備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