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螺芴氧雜蒽基衍生物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79160.4 | 申請日: | 2017-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1884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9 |
| 發明(設計)人: | 白智銀;俞漢率;安都煥;閔丙優;林炫徹;李大均;梁杬基;安重福;裵鎬基 | 申請(專利權)人: | CMDL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D405/04 | 分類號: | C07D405/04;C07D405/10;C07D405/14;C07D471/10;C09K11/06;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呂琳;宋東穎 |
| 地址: | 韓國忠清*** | 國省代碼: | 韓國;K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衍生物化合物 有機化合物 氧雜蒽 螺芴 式中 | ||
本發明提供由下述化學式a表示的有機化合物。化學式a:在上述式中,R1至R3、L、x、Ar1及Ar2如發明要求保護范圍中所定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螺芴氧雜蒽基衍生物化合物(SPIROFLUORENEXANTHENYLDERIVATIVES)及包含其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背景技術
電致發光器件(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EL device)作為自身發光型顯示器件,具有響應速度快、視角寬闊的優點。1987年伊斯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首次開發了作為發光層材料的利用低分子芳香族二胺和鋁絡合物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Appl.Phys.Lett.51,913,1987]。
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中,確定發光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為發光材料,但是發光材料中的磷光材料與熒光材料相比,理論上可改善的發光效率達到4倍。目前為止,眾所周知的磷光材料有銥(III)絡合物類和咔唑類材料,最近正在研究新型磷光材料。
有機電致發光現象的原理為,當在陰極與陽極之間存在有機薄膜層時,若向兩個電極之間施加電壓,則使電子和空穴分別從陰極和陽極向有機薄膜層注入。向有機薄膜層注入的電子和空穴重組并形成激子(exciton),其激子再次掉落至基態并發光。利用這種原理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通常可由位于陰極和陽極及它們之間的有機薄膜層構成,例如,由包括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的有機薄膜層構成。
作為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中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為使純有機物或由有機物和金屬形成絡合的絡合物,根據用途可分為空穴注入材料、空穴傳輸材料、發光材料、電子傳輸材料、電子注入材料等。其中,空穴注入材料或空穴傳輸材料作為具有p-型性質的有機材料,即,主要使用易于氧化且在氧化時具有電化學穩定狀態的有機物。另一方面,電子注入材料或電子傳輸材料作為具有n-型性質的有機材料,即,主要使用易于還原且在還原時具有電化學穩定的狀態的有機物。發光層材料作為同時具有p-型性質和n-型性質的材料,即,優選為在氧化和還原狀態下均具有穩定的狀態的材料,優選為當形成激子時將其轉換為光的具有高發光效率的材料。因此,本技術領域需要開發具備如上所述的條件的新型有機材料。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實例提供具有適當的能級、電化學穩定性及熱性穩定性的螺芴氧雜蒽基衍生物化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實例提供包含上述螺芴氧雜蒽基衍生物化合物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例中,提供由下述化學式a表示的螺芴氧雜蒽基衍生物化合物。
化學式a: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CMDL有限公司,未經CMDL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7916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