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78810.3 | 申請日: | 2017-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298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威 | 申請(專利權)人: | 佛山杰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75/04 | 分類號: | C08L75/04;C08L33/00;C08L69/00;C08L77/00;C08L101/12;C08K3/08;C08K5/03;H01B3/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聯瑞聯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黃冠華 |
| 地址: | 528000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阻燃材料 導電樹脂 線纜 套用 熱塑性樹脂 納米銀 制備 致密 十溴二苯乙烷 聚氨酯樹脂 材料制備 防腐壽命 防腐性能 抗震性能 檸檬酸渣 施工性能 線纜護套 納米級 柔韌 質輕 破損 引入 制造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其是由以下材料組成的:導電樹脂2~3wt%;熱塑性樹脂2~3wt%;檸檬酸渣10~25wt%;聚氨酯樹脂70~80wt%;納米銀0.1~0.4wt%;十溴二苯乙烷1~5wt%;以上各組分之和為100%。本發明引入導電樹脂,導電樹脂與熱塑性樹脂互配,提供遠高于一般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的防腐性能,防腐壽命可達30年以上;納米級納米銀的加入彌補了阻燃材料表面不夠致密的缺陷,避免了制造阻燃材料過程中容易產生氣泡的問題,提供更加優異的施工性能。本發明的材料制備的產品具有很好的機械強度,同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夠減少線纜護套的破損,其經久耐用,制備的材料質輕柔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阻燃技術的目的是使非阻燃材料具備阻燃的性能,在一定條件下不容易燃燒或者能夠自熄。阻燃的途徑不外乎以下幾種:
1、阻燃劑使可燃燒物炭化,從而達到阻燃效果。這種阻燃效果主要是在固相中發揮作用,這種類別的阻燃材料主要是磷類阻燃劑(包括有機磷類和無機磷類)。
2、阻燃劑在燃燒條件下形成不揮發隔膜,隔絕空氣達到阻燃目的。這種阻燃效果主要是在液相中發揮作用。這種類別的阻燃材料主要有硼酸鹽、鹵化物、氧化銻和磷類材料,或者這幾種材料間的相互反映生成的物質。
3、阻燃劑分解產物將氫氧自由基連鎖反應切斷從而達到阻燃目的。這種阻燃效果主要是在氣相中發揮作用。這種類別的材料主要是在氣相中發揮作用。這類阻燃材料主要是鹵化物和氧化銻。
4、燃燒熱的分散和可燃物質的稀釋。這類阻燃材料主要是硼酸鋅、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等物質,主要是因分解大量吸熱、所產生的不燃物質稀釋可燃性氣體而達到阻燃目的。一般,阻燃體系要盡量選用無毒、經濟和具有協同效應的阻燃材料。常用的阻燃體系有:鹵素-氧化銻,磷-氮。但是最常用的還是混合選用的阻燃體系,這樣可以確保發揮綜合的阻燃效能。按照標準的規定,一般采用酒精噴燈燃燒實驗或者模擬巷道丙烷燃燒實驗來檢測產品的阻燃性能。
開發一種操作簡便,同時相關技術指標如耐中性鹽水、耐中性鹽霧、耐人工加速老化等,均表現優異的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既具有良好的防腐蝕等性能,又具有良好耐候性能的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一種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其是由以下材料組成的:
以上各組分之和為100%。
優選地,所述熱塑性樹脂為熱塑性丙烯酸樹脂、熱塑性聚碳酸酯、熱塑性聚尼龍樹脂中的一種或幾種。
優選地,所述有機溶劑為丙二醇甲醚、二甲酯、醋酸正丁酯、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中的一種或幾種。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1)將1/3~2/3配方量的有機溶劑加入反應釜;
(2)開動攪拌機,加入配方量的納米銀、熱塑性樹脂和導電樹脂,并攪拌均勻;
(3)加入配方量的檸檬酸渣,升高溫度至50~60℃,進行攪拌,高速分散至涂料細度≤35um;
(4)降低攪拌機的轉速,加入剩余有機溶劑,攪拌均勻;
(5)加入配方量的十溴二苯乙烷,降低轉速,攪拌均勻,送入雙螺桿擠出機造粒,得到所述的線纜護套用阻燃材料。
優選地,在步驟(1)~(5)中,整個攪拌過程溫度控制在60℃以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佛山杰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佛山杰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788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