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渠首環狀異形截面自動分沙排沙構筑物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59233.3 | 申請日: | 2017-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7501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11 |
| 發明(設計)人: | 秦鵬;程春梅;徐蔚;王海波;吳昉;李海濤;秦植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
| 主分類號: | E02B3/02 | 分類號: | E02B3/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吳秉中 |
| 地址: | 310018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構筑物 環狀異形 沙排 底板 高含沙水流 地面位置 矩形截面 梯形截面 異形截面 頂蓋 引水渠 進水口 連接段 連通孔 內側板 輸出段 筒底板 外側板 大徑 排沙 沙槽 豎筒 沉淀 空地 河道 占用 地下 | ||
1.一種渠首環狀異形截面自動分沙排沙構筑物,由矩形截面段(1)、進水口(11)、連接段(2)、異形截面段(3)、梯形截面段(36)、棄沙一段(4)、棄沙口(41)、大徑豎筒(5)、棄沙二段(6)、輸出段(7)、引水渠(8)、連通孔(9)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異形截面段(3)由頂板(31)、外側板(32)、內側板(33)、底板(34)、匯沙槽(35)構成;大徑豎筒(5)由筒頂蓋(51)、筒底板(52)構成;連通孔(9)為大徑豎筒(5)側壁上開設的與梯形截面段(36)相連通的孔;所述的輸出段(7)與引水渠(8)過水面積相同,過水面積由灌溉需求設計確定,進水口(11)過水面積比輸出段(7)過水面積大30%;異形截面段(3)過水面積是輸出段(7)過水面積的兩倍,大徑豎筒(5)過水面積是輸出段(7)過水面積的四倍;矩形截面段(1)通過連接段(2)過渡到異形截面段(3),連接段(2)截面為漸變;進水口(11)為迎水方向,進水口(11)設置在設計取水高程,棄沙口(41)為背水方向,設在河底高程以上1米;矩形截面段(1)、連接段(2)、異形截面段(3)、梯形截面段(36)、大徑豎筒(5)、輸出段(7)依次連通并固定設置在一起;棄沙一段(4)為矩形截面涵管,在異形截面段(3)尾端與匯沙槽(35)連通并與異形截面段(3)固定設置在一起;棄沙二段(6) 為矩形截面涵管,一端與大徑豎筒(5)底部連通且固定設置在一起,另一端與棄沙一段(4) 連通且固定設置在一起;所述的異形截面段(3)從連接段(2)處開始高程逐漸降低,環繞一周后在矩形截面段(1)下方通過,異形截面段(3)和梯形截面段(36)為等坡度設置;底板(34)內側低外側高,坡度為20度;匯沙槽(35)位于底板(34)最低處;所述的輸出段(7)為矩形截面管一端與大徑豎筒(5)上部連通,另一端與引水渠(8)連通;筒底板(52)為斜板,坡度為25度;低含沙水流通過梯形截面段進入大徑豎筒,沙下沉觸底后滑入棄沙二段進入棄沙一段,與異形截面段的高含沙水流一起自動排回原河道,不需要大量空地進行沉淀、不需要清運處理沉沙,分沙過程中將高含沙水流自動回排到原河道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渠首環狀異形截面自動分沙排沙構筑物,其特征在于:該構筑物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未經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59233.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