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使用天然安全材料的文物外形3D打印修復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58427.1 | 申請日: | 2017-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915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0 |
| 發明(設計)人: | 侯毅;李賀 | 申請(專利權)人: | 侯毅;李賀 |
| 主分類號: | B29C64/118 | 分類號: | B29C64/118;B33Y10/00;B33Y70/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滬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1235 | 代理人: | 周曉玲 |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使用 天然 安全 材料 文物 外形 打印 修復 方法 | ||
1.一種用于文物外形修復的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15%-50%質量分數的樹脂基質,35%~85%質量分數且20%~70%體積分數的無機填料,5-10%質量分數的阻聚劑,余量為稀釋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文物外形修復的材料,其特征在于:還使用可見光固化引發體系,在聚合的最初10分鐘內固化程度占總固化程度的70%,在停止光照后仍可持續固化達24小時,并發生進一步的固化;光固化復合樹脂的固化程度在60%以上。
3.一種運用上述材料的文物外形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維掃描:采用結構光掃描儀將圖像投影至需要修復的文物上,判斷其表面形狀,從而獲得高精度STL模型;
模型處理:文物殘片掃描后,導入數字模型軟件,進行文物的模型修正、文物復原建模、打印模型輸出;
模型3D打印:殘片部分模型經過位置調整和分層處理后即可打印;
殘片與模型粘接:為打印出的文物模型進行表面處理,與殘片進行拼裝測試,并用天然膘膠進行粘接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文物外形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維結構光掃描步驟如下:
1.掃描:對物體表面的一次測量,從物體可見表面上獲取的密集的三維點的坐標;
2.拼接:將不同角度獲取的點云數據綜合到一個統一的坐標系下;
3.融合:將分散的多片點云組合成一片,一般在拼接結束后進行該操作;
4.簡化:對模型數據按一定的規則進行抽稀,減少數據量;
5.紋理映射:將圖像紋理與幾何模型進行配準,即將影像(紋理)貼在幾何模型表面;
6.構網建模:建立點云中點與點之間的連接關系,構成連接網;
7.標定:計算設備參數的過程;
8.法向:也稱為法線方向,是表面(曲面或平面)上某點處,垂直該表面的方向,其中垂直表面的矢量稱為法線,法向也就是法線的方向,通常法線方向朝向物體外側。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文物外形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處理包括原始模型修正、器型復原建模,打印模型輸出三個主要步驟,將掃描后的三維模型導入到ZBrush軟件進行處理,對文物的外形構造、色彩等進行分析后,借助三維重構技術在軟件中重新編輯再轉換成STL文件,進行三維離散化并送到成型機生成實物;或將測量數據直接轉換成STL文件為快速原型制造設備所用;打印模型即為破損殘片的修復模型,該模型可以直接輸出給3D打印機進行模型打印。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文物外形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之前需要經過預處理,包括模型擺放位置調整和分層處理。
7.一種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文物外形修復粘接用的天然膘膠,其特征在于制備包括:
1.季節和選料;
2.泡發,即將選好的魚鰾放在清水里泡,待發軟后用剪子剪成小塊,繼續泡24小時;
3.鍋蒸,即待等鰾體變成爛軟、通體發白時,從水里撈出,攢干水份放在盤子里,放到高壓鍋(或一般蒸籠)里蒸三十至四十分鐘;
4.砸膠,即將膠取出,立即放入蒜臼中長時間地搗;
熬制,即將打好的膠取出,放在紗布上包好將其放在開水中,反復擠壓,直至膠液全部滲透到碗中;剩下的鰾渣可晾干下次再用;
6.晾曬,直至水分全部揮發,膠體干而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侯毅;李賀,未經侯毅;李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5842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