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金屬表面納米注塑成型的方法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56603.8 | 申請日: | 2017-1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4547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7 |
| 發明(設計)人: | 白林森;梁蓮芝 | 申請(專利權)人: | 無錫市恒利弘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14 | 分類號: | B29C45/1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4412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金屬表面 納米 注塑 成型 方法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屬表面納米注塑成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預處理,清洗液中清洗,純水水洗,干燥處理,在金屬基材表面覆蓋金屬Ni、Cr、Cu或其合金耐腐蝕金屬模板,該金屬模板分為空白區域和金屬區域,向金屬模板的基材表面物理濺射耐腐蝕金屬,取下耐腐蝕金屬模板,將經過濺射后的金屬基板浸入酸腐蝕液中,多次腐蝕,得到均勻分布的微米級腐蝕孔,純水水洗,將腐蝕后的金屬基材浸泡于弱酸溶液中,表面形成20?80nm的納米孔,然后純水水洗、干燥處理,最后對基材進行納米注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金屬表面處理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金屬表面納米注塑成型的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日本大成塑料(Taiseiplas)株式會社于2002年發明了納米成型技術(NMT),該技術是將金屬與塑料一體化的納米成型技術,可將金屬與樹脂一體化成型,廣泛用于薄輕、便攜的移動電子產品的外殼上,如電腦終端、移動手機。
現在技術中,NMT的處理工序包括如下所示的流程:將需要結合的金屬進行堿液處理、酸處理、酯氨酸弱酸處理、再用水清洗干凈后進行干燥、注塑。經處理后的金屬表面就會形成無數的孔徑約為20nm的微孔,也就是說,可以認為是在通過處理后的金屬表面上形成了很多微小的凹凸結構,注射的樹脂進入這些凹凸結構中,產生錨定效果。同時,當樹脂注射到處理后的金屬表面時,含有酯基的樹脂就會與T液發生酯胺反應,從而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酸處理和脂氨酸弱酸處理步驟為最關鍵的兩步,其中酸處理的主要目的為:(a)除去金屬表面多余的堿液,(b)在金屬表面上形成大量腐蝕孔,該腐蝕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酸和金屬的腐蝕反應,其孔的形成完全依賴于金屬基材的組成相和雜質相,由于金屬表面的組成相和雜質相對酸的腐蝕速率不同,直接導致金屬表面的腐蝕孔呈分布雜亂、無序,孔道深度不一(如本發明圖1),完全無序狀態,因此會導致在納米注塑過程中金屬表面的樹脂不均勻,不穩定,孔大且深的地方膠黏性好,孔小且淺的地方膠黏性差,最終導致其力學性能、耐疲勞性、沖擊韌性、耐熱性和成型加工性能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其次該現有技術的致命缺點是,腐蝕后的孔為納米級,并非肉眼可見,在納米注塑時,樹脂很難進入納米孔道,造成金屬與樹脂的結合力下降,此外,現有技術中還存在使用陽極氧化處理基材金屬,以獲得微米孔,但是陽極氧化處理的方法僅僅適用于閥金屬,如鎂、鈦、鋁或其合金,不適用于不銹鋼、銅等金屬,而且陽極氧化獲得的腐蝕孔,孔徑最大不超過5微米,甚至在1微米以下,不利于樹脂進入納米孔,進而不利于基材金屬與樹脂的粘附力提高。
發明內容
基于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屬表面納米注塑成型的方法及其應用,該金屬表面納米注塑成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首先使用磨光、拋光、滾光、噴砂或拋丸中的一種處理方法除去金屬表面納米級的天然氧化層;
(2)將經過處理的金屬,浸泡于堿金屬清洗液中清洗;
(3)純水水洗,干燥處理;
(4)在金屬基材表面覆蓋金屬Ni、Cr、Cu或其合金耐腐蝕金屬模板,該金屬模板分為空白區域和金屬區域;
(5)向步驟(4)中金屬模板的基材表面物理濺射耐腐蝕金屬;
(6)取下耐腐蝕金屬模板,將經過物理濺射后的金屬基板浸入酸腐蝕液中,刻蝕出均勻分布的微米級腐蝕孔,純水水洗,然后繼續使用酸腐蝕液重復腐蝕,純水水洗,該過程的腐蝕次數≥1;
(7)將腐蝕后的金屬基材浸泡于主要含有脂氨酸的弱酸溶液中,在均勻分布的微米級腐蝕孔道內表面形成20-80nm的納米孔,然后純水水洗、干燥處理;
(8)對基材進行納米注塑,使樹脂通過注塑滲入孔道內。
所述表面物理濺射為磁控濺射,磁控濺射的初始抽真空度為10-3-10-2Pa,靶材為Ni靶,Cr靶或Cu靶,該靶材與模板金屬材質一致,所獲得的物理濺射耐腐蝕金屬層的厚度低于20n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無錫市恒利弘實業有限公司,未經無錫市恒利弘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5660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無菌針刀的柄部注柄設備
- 下一篇:可攜帶式雷達感測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