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冷媒循環?逆向冷熱互換節能增效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33047.2 | 申請日: | 2017-1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3065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2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建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建軍 |
| 主分類號: | F25B1/00 | 分類號: | F25B1/00;F25B41/00;F25B40/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23850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冷媒 循環 逆向 冷熱 互換 節能 增效 系統 | ||
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制冷、制熱電器領域。是一種能夠讓所有以冷媒為循環介質的制冷、制熱電器設備實現節能增效的系統設計方案和裝置。它適用于空調、冰箱、空氣能熱水器、冷凍機、冷庫等設備。
背景技術:自從空調、冰箱、空氣能熱水器、冷凍機等冷熱電器設備發明以來,各種外觀設計和設備部件的更新換代層出不窮。比如:壓縮機、熱交換器、精控閥等電控器件以及冷媒應用等,各種新技術都是日新月異,使制冷、制熱設備的效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這些革新大都是一些硬件上的更新和改進,其基本的循環系統的結構一直沒有大的改變和完善。如何使冷媒循環技術的潛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實現新的突破,早已成為該領域探討的重要課題和科研方向。
發明內容:本發明是在傳統的冷媒循環系統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目的是在不增加能耗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冷媒循環方式,實現其自身能量互換以提高設備的工作效率。即通過增加一個板式換熱器(或類似換熱裝置),使冷媒在進入冷凝器和蒸發器之前進行逆向冷熱能量互換,相當于實現了冷媒的二次蒸發和二次冷凝。所不同的是,這次冷媒循環并不與外界環境發生能量互換,而是對冷媒自身能量實現無損耗的再次相互利用。這樣,使進入冷凝器的冷媒溫度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增加了工作系統的制熱量;使進入蒸發器的冷媒溫度進一步降低,從而獲得更多的制冷量。采取這種方法就可以在不增加外在能耗的情況下,提高設備的工作效率,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見圖2)
本發明的主要作用和效果:1、可增加空調、冰箱、冷凍機的制冷量;2、可增加空氣能熱水器的制熱量,尤其是有效地解決了空氣能熱水器在加高溫時能效比差的問題。過去加高溫時,冷媒從換熱器出來時的溫度已經超過攝氏60度,所以冷媒蒸發時吸收空氣中的能量較少,甚至吸收不了空氣中低品位的能量,僅靠壓縮機本身的功效制熱,以至于功率明顯降低,影響節能效果。采用本系統之后這種狀況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3、對冷熱雙用一體機的作用更加明顯。能夠有效地解決過去那種高溫加不上去,低溫降不下來的問題。可使制冷水和制熱水的溫差達到攝氏55度--65度,能很好地滿足特殊客戶的生產需求。比如:電鍍廠、氧化廠、線路板廠等企業制冷水和制高溫熱水的需要。4、可以有效地提高設備在極熱、極寒工況下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附圖分為圖1和圖2。為了更直觀和清楚地表達本發明專利的結構示意,在上述兩圖中分別省略了常規制冷、制熱設備中常用的四通閥、儲液罐等硬件裝置的標注。重點表述冷媒循環的相變過程和換熱過程。
圖1為普通冷媒制冷、制熱設備的工作循環示意圖。表述的是:蒸發氣化的冷媒經過壓縮機a壓縮,進入到冷凝器b后,冷凝液化放熱(制熱),然后再經過截流裝置c(膨脹閥或毛細管)減壓,進入蒸發器d (制冷),最后再進入壓縮機進行下一輪循環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冷媒相互逆運行的過程,即一邊需要壓縮放熱,而另一邊需要蒸發吸熱。冷媒在圖1循環過程中,只是通過冷凝器和蒸發器同外界環境發生能量互換。然而,在此循環過程中,冷媒不論是冷凝還是蒸發,其自身的能量都不會得到完全的釋放或吸收,這就給進一步充分利用冷媒的自身能量留下了空間。
圖2為本發明專利的冷媒循環示意圖。與圖1的不同點:即在圖1 循環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板式換熱器E(如圖所示),使冷媒在吸熱和放熱即發生相變之前,通過換熱器E使冷媒自身能量發生互換,以提高設備的工作效率。其作用有二點: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內容,本發明采取以下實施方案:
1、首先根據設備的壓縮機功率,匹配相應的板式換熱器(或其他類似換熱器);
2、把板式換熱器的一端從冷凝器到截流裝置(膨脹閥或毛細管) 的中間接入進出口;另一端從蒸發器到壓縮機之間接入進出口(見圖2)。注:一般板換接口多為不銹鋼材質,與銅管焊接時應采用銀釬焊。
3、按平常裝機程序進行打壓、測漏、加注冷媒、調試即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建軍,未經李建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3304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