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231646.0 | 申請日: | 2017-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120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20 |
| 發(fā)明(設計)人: | 羅皎 | 申請(專利權)人: | 羅皎 |
| 主分類號: | A61K36/8965 | 分類號: | A61K36/8965;A61P1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1600 安徽省合***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蕁麻疹 中藥 組合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醫(yī)藥制劑技術領域。背景技術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fā)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shù)日至數(shù)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根據(jù)蕁麻疹的發(fā)生原因及臨床表現(xiàn),又可分為:物理性蕁麻疹:包括人工蕁麻 疹(皮膚劃痕癥)、壓力性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嚴寒性蕁麻疹、熱蕁麻疹、光線性蕁麻 疹等。此外還有自身免疫性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蕁麻疹性血管炎等。
蕁麻疹的病因非常復雜,約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別是慢性蕁麻疹。常見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劑;吸入物;感染;藥物;物理因素如機械刺激、冷熱、日光等;昆蟲叮咬;精神因素和內分泌改變;遺傳因素等。
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許多治療蕁麻疹的藥物,如抗組胺類藥物等,盡管這些藥物具有良好的緩解此病的作用,但仍存有治療周期長,價格高,副作用較大,易復發(fā)等缺點。中醫(yī)學認為蕁麻疹發(fā)病由內、外因所致,內因親性不耐 ,外因各種致 病因素誘發(fā)。綜合來說,蕁麻疹因風邪所致 ,復加外感淫邪 、飲食失節(jié) 、情志內傷 、稟賦薄弱等因素導致營衛(wèi)失和而發(fā)病。基于這一理論中醫(yī)藥在治療蕁麻疹上有很多獨特的療效,但是目前臨床上缺少可以值得大力推廣,具有顯著確切療效的中藥制劑。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治療技術上的不足,提供一種有效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fā)明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蒼術5-10份,防風6-12份,五味子3-6份,黃芪4-8份, 柴胡4-8份,亞麻籽4-8份,蒲公英5-10份,茯苓5-10份,何首烏3-6份,白芍5-12份,荊芥3-6份,天冬草2-4份。
優(yōu)選的,所述的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蒼術6份,防風6份,五味子5份,黃芪4份,柴胡5份,亞麻籽4份,蒲公英7份,茯苓6份,何首烏4份,白芍6份,荊芥3份,天冬草2份。
特別優(yōu)選的,所述的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蒼術7份,防風8份,五味子6份,黃芪7份,柴胡4份,亞麻籽7份,蒲公英9份,茯苓5份,何首烏4份,白芍6份,荊芥6份,天冬草4份。
所述的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各原料成分作用分析如下:
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jīng)。燥濕健脾,辟穢,祛風濕。用于濕濁中阻,腹脹嘔惡,風寒濕痹,足膝腫痛,風寒感冒,雀目夜盲。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用于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
五味子:味酸,性溫。歸肺、腎、心經(jīng)。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用于久咳虛喘,津傷口渴,自汗盜汗,腎虛遺精,脾腎虛瀉,心悸失眠。
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脾經(jīng)、肺經(jīng)。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黃芪以補虛為主,能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心包絡、肝、膽、三焦經(jīng)。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脅肋脹痛,月經(jīng)不調,脫肛,子宮脫垂。瀉肝熱,降血壓。
亞麻籽:味甘,性平。腸通便、養(yǎng)血祛風。用于腸燥便秘;老人皮膚干燥起鱗屑,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瘡瘍濕疹。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jīng)。清熱解毒,利濕。用于熱毒瘡瘍,黃疸,熱淋,目赤腫痛。
茯苓,性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經(jīng),有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能,治小便不利水葛根性味歸經(jīng):甘、辛,涼。歸肺、胃經(jīng)。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補益精血,截瘧,解毒,潤腸通便。用于頭暈眼花,須發(fā)早白,久瘧不止,癰疽瘰疬,腸燥便秘。
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崩漏,帶下。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jīng)。祛風解表,透疹,止血。用于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麻疹不暢,瘡瘍腫瘤,出血證。
天冬草:味甘、苦,性寒。歸肺、腎、胃、大腸經(jīng)。養(yǎng)陰生津、敗毒抗癌、清勢化痰、滋陰潤燥,主治肺燥干咳、虛勞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白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羅皎,未經(jīng)羅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3164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治療狐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用于治療小兒感冒的中成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