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灌漿套筒節點驗收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30648.8 | 申請日: | 2017-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8451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3 |
| 發明(設計)人: | 陶里;徐文杰;張仲華;李張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N33/00 | 分類號: | G01N33/00;G01N23/00;G01N33/38;G01N9/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呂學文;武媛 |
| 地址: | 100013 北京市朝***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裝配式 混凝土結構 灌漿 套筒 節點 驗收 裝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灌漿套筒節點驗收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驗收裝置包括:箱體、套筒、鋼筋、底板和支撐架,所述箱體的上端開放且底面設置有多個套筒固定孔,每個套筒固定孔內固定有一個套筒,所述鋼筋包括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所述上部鋼筋通過密封圈安裝在套筒的上端,所述下部鋼筋的一端固定于底板的橡膠圈塞內,另一端穿過套筒固定孔伸入套筒內部,所述底板與箱體之間設置有墊塊,墊塊使底板與箱體之間形成一個隔離層,所述隔離層為坐漿層或分倉層,底板放置在支撐架上。本發明能夠解決施工現場對灌漿、坐漿、分倉等施工質量無專用驗收裝置與方法的技術難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檢驗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灌漿套筒節點驗收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是以預制構件為主要受力構件經裝配或連接而成的混凝土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是我國建筑結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利于我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綠色施工,并且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質量。與現澆施工工法相比,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更能符合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可以降低噪音、防止揚塵、清潔運輸、減少渣土,節約水、電、材料等資源和能源,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節點通常采用灌漿套筒的連接方式,但預制構件一旦安裝并灌漿后,不可能進行拆解,且以現有技術手段難以直接檢查結構中套筒內部灌漿、坐漿及分倉澆筑質量,這是建筑行業內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問題。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質量缺陷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有效處理,在正常使用及地震作用時,將導致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為解決此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灌漿套筒節點驗收裝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工藝構件的方式完全模擬現場實際施工工藝,可實現單根、多根或指定位置灌漿套筒的質量檢查,解決了施工現場對灌漿、坐漿、分倉等施工質量無專用驗收裝置與方法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灌漿套筒節點驗收裝置及其使用方法,用以解決現有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施工現場對灌漿、坐漿、分倉等施工質量無專用驗收裝置與方法的技術難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提供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灌漿套筒節點驗收裝置,所述驗收裝置包括:箱體、套筒、鋼筋、底板和支撐架,所述箱體的上端開放且底面設置有多個套筒固定孔,每個套筒固定孔內固定有一個套筒,所述鋼筋包括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所述上部鋼筋通過密封圈安裝在套筒的上端,所述下部鋼筋的一端固定于底板的橡膠圈塞內,另一端穿過套筒固定孔伸入套筒內部,所述底板與箱體之間設置有墊塊,墊塊使底板與箱體之間形成一個隔離層,所述隔離層為坐漿層或分倉層,底板放置在支撐架上。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箱體的側面設置有多個灌漿孔和出漿孔,多個灌漿孔均勻設置于箱體側面上靠近底板的一端,多個出漿孔均勻設置于側面上遠離底板的一端。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套筒為全灌漿套筒,所述全灌漿套筒包括灌漿口和出漿口,灌漿口和出漿口分別設置于套筒同一側面的兩端,灌漿口和出漿口分別通過導漿管連接至灌漿孔和出漿孔,套筒靠近出漿口的一端安裝有密封圈。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套筒為半灌漿套筒,所述半灌漿套筒包括灌漿口、出漿口和絲扣端,灌漿口和出漿口分別設置于套筒同一側面的兩端,灌漿口和出漿口分別通過導漿管連接至灌漿孔和出漿孔,絲扣端為套筒靠近出漿口的一端,絲扣端的中心內壁上設有內螺紋。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底板上設置有多個通孔,每個通孔與每個套筒固定孔的位置一一對應,每個通孔上均設置有一個橡膠圈塞,每個橡膠圈塞內固定有一根下部鋼筋。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上部鋼筋和所述下部鋼筋包括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的受力鋼筋或構造鋼筋。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套筒固定孔的直徑等于套筒的外徑。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底板的面積大于箱體的底面面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30648.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