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平井中多元數據聯合計算井眼到地層邊界距離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26310.5 | 申請日: | 2017-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61917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乃震;伍東;傅少慶;郭玉慶;樊春華;劉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集團長城鉆探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7/15 | 分類號: | G06F17/15;E21B4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朱振德 |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平 多元 數據 聯合 計算 井眼到 地層 邊界 距離 方法 | ||
1.一種水平井中多元數據聯合計算井眼到地層邊界距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采集同一口井多元測井數據,對不同工具測量數據進行深度對齊、異常值剔除和光滑濾波預處理,消除無效數據影響;
步驟2,利用測井數據進行界面識別,自動劃分層位,并根據井眼軌跡在層中位置變化,對測井數據進行分段;
步驟3,利用方位成像數據計算過界面處井眼-地層相對傾角及方位角,在層界面附近,根據井眼軌跡、井眼地層相對傾角,利用幾何關系計算井眼到地層的邊界距;
步驟4,通過分層文件、分段數據、井眼位置和測井數據對地層電阻率、層界面位置、井眼-層邊界距離進行預估,逐段建立地層初始模型,利用最優化算法對模型進行反演,獲取每段井眼-層邊界距均值;
步驟5,匯總邊界處傾角數據、遠離邊界處反演的層邊界距數據,通過非線性插值,獲得水平井每一測量點上井眼-層邊界距離;
其中,在步驟3中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在層界面處,利用方位成像數據方位指示功能,確定地層傾斜方位;
2)選擇高邊、低邊方位成像曲線,計算不同方位曲線深度偏移量;
3)利用深度偏移量,結合井徑、儀器半徑計算井眼-地層相對傾角;
4)根據井斜數據計算井眼傾斜角度,利用井斜角和相對傾角,計算地層真傾角;
5)在界面附近,假設地層為平面,井眼為直線,根據井眼-地層相對夾角、地層傾角,通過幾何關系,計算界面附近井眼到地層邊界距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數據聯合計算井眼到地層邊界距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1中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獲取同一口井中的多元數據,至少包含兩種儀器測量數據;
2)對上一步收集的數據進行異常值剔除,對缺失的數據進行重采樣;同時對受放射性自然漲落影響的數據進行曲線光滑濾波,減少測量隨機因素產生的影響;
3)對收集到的不同數據進行深度對齊處理,對受井眼環境影響較大的電阻率曲線,先做井眼校正處理。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數據聯合計算井眼到地層邊界距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通過測井數據特征,進行層界面識別,并記錄層界面位置;
2)根據曲線響應特征,對測井數據進行分段,分段規則為相應值連續且處在同一水平的歸為一段。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數據聯合計算井眼到地層邊界距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4中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通過分層文件、分段數據,查找對應位置測量值來確定電阻率、伽馬值、密度值,預估邊界距、地層傾角參數,建立初始地層模型;
2)建立最小二乘目標函數,利用最優化算法進行初始模型參數調整,反演井眼-層邊界距;
3)通過反演獲得每段數據對應的層邊界距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數據聯合計算井眼到地層邊界距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5中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對步驟3、步驟4反演的層邊界距離進行歸總,按照深度點順序排列;
2)利用非線性插值函數,對測井深度上所有采樣點進插值,獲得每一測井位置上井眼-層邊界距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集團長城鉆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集團長城鉆探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26310.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