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暗管排鹽的泥質濱海重度鹽堿地耐鹽經濟型植被快速構建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20713.9 | 申請日: | 2017-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895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0 |
| 發明(設計)人: | 王秀萍;張曉東;薛志忠;張國新;魯雪林;劉雅輝;王婷婷;孫建平;姚玉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B79/02 | 分類號: | A01B79/02;A01G22/00;A01G22/60;A01G22/05;A01G22/10;A01G22/2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63200 河北***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暗管 濱海 重度 鹽堿地 經濟型 植被 快速 構建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鹽堿地治理與利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暗管排鹽的泥質濱海重度鹽堿地耐鹽經濟型植被快速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淤泥質濱海重鹽堿荒地由于離海較近,地下水位淺,土壤鹽堿較重,一般土壤全鹽含量在2.0-3.0%,土壤粘重,容重在1.9g/cm3以上,貧瘠荒涼,多數為不毛之地,嚴重影響了沿海生態環境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目前灘涂開發利用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目前為止,世界各國解決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化學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化學措施雖然見效快,但造價高,產生的副作用也大。比如客土法,不僅破壞源土區域生態環境,而且運輸成本較高;大量使用改良劑雖然可取得了較好的治理利用效果,但成本較高,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且有可能會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
發明內容
針對淤泥質濱海重鹽堿荒地土壤鹽堿化程度高,植被難于成活;土質粘重、鹽分難于淋洗等影響濱海重鹽堿地高效利用的瓶頸問題,本發明在暗管排鹽技術,粘質土壤質量提升技術、耐鹽經濟型植物利用技術、節水控鹽技術研發的基礎上,集成構建了一種泥質濱海重度鹽堿荒地快速利用模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基于暗管排鹽的泥質濱海重度鹽堿地耐鹽經濟型植被快速構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土壤整理:平整地塊,每40米之間開設一條2米寬的作業道;
S2、暗管布置:在40米寬的田塊中間縱向鋪設一條暗管,作業道兩側橫向20米鋪設一條暗管;暗管埋深80cm,暗管底層鋪設厚5cm的石子,并在暗管上鋪設無紡布層;所述暗管的規格為2寸;
S3、物料摻拌:每畝施入玉米秸稈10立方米,腐熟牛糞10方,磷石膏2噸,用挖掘機摻拌于40cm土層;
S4、種植模式:采取壟作+滴灌的種植模式;起壟:壟寬1米,壟高20cm,每壟鋪設2-3條滴灌帶;起壟形成的明溝與道邊縱向明溝相通,用于表層排水和排鹽;
S5、耐鹽經濟植物選擇:選用耐鹽力達0.5%以上的具有觀賞、食用兼用型植物或觀賞、藥用兼用型植物。
S6、滴灌淋鹽:采取小水勤滴的節水控鹽方式,每畝灌水量400-600立方米。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暗管與明溝結合增強土壤排鹽,深翻耕與物料結合提升土壤通透與土壤質量,耐鹽經濟植物利用與滴灌滲透淋鹽結合提高植物成活率的“暗管明溝排鹽,改土提質降鹽,以耐鹽經濟植物用鹽”綜合措施使濱海粘質重度鹽堿荒地治理達到當年治理,當年見效,使得濱海鹽堿不毛地可以在當年變成綠洲豐收園。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暗管布設方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暗管排鹽的泥質濱海重度鹽堿地耐鹽經濟型植被快速構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土壤整理:平整地塊,每40米之間開設一條2米寬的作業道;
S2、暗管布置:在40米的田塊中間縱向鋪設一條暗管,作業道兩側橫向20米鋪設一條暗管;暗管埋深80cm,暗管底層鋪設厚5cm的石子,并在暗管上鋪設無紡布層;所述暗管的規格為2寸;
S3、物料摻拌:每畝施入玉米秸稈10立方米,腐熟牛糞10方,磷石膏2噸,用挖掘機摻拌于40cm土層;
S4、種植模式:采取壟作+滴灌的種植模式;起壟:壟寬1米,壟高20cm,每壟鋪設2-3條滴灌帶;起壟形成的明溝與道邊縱向明溝相通,用于表層排水和排鹽;
S5、耐鹽經濟植物選擇:選用耐鹽力達0.5%以上的具有觀賞、食用兼用型植物或觀賞、藥用兼用型植物,如枸杞、金銀花、蘆筍、射干、濱海養心菜、無花果、決明子、地參、玫瑰,菊芋、油葵、藥用蜀葵、芙蓉葵等。
S6、滴灌淋鹽:采取小水勤滴的節水控鹽方式,每畝灌水量400-600立方米。
實施例
2017年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新城(距離海邊10km)開展了泥質濱海重鹽堿地生態經濟型植被構建,規模50畝。項目區治理前為海水養殖池,土壤鹽分23~32‰,土質粘重,容重為1.90-2.3g/cm3,植被以鹽地堿蓬為主,覆蓋率不到3%。土壤鹽分高、土壤質量差是濱海淤泥質濱海鹽土地力提升和作物生產的主要障礙因子。主要技術環節如下:
(1)土地整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未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2071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適合砂土鹽堿養殖種植區構建系統
- 下一篇: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