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中風偏癱的藥粉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16234.X | 申請日: | 2017-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9896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3 |
| 發明(設計)人: | 鐘立均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西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6 | 分類號: | A61K36/9066;A61K36/9068;A61K9/14;A61P9/10;A61P25/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頂峰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51224 | 代理人: | 陳錢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中風 偏癱 藥粉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中風偏癱的藥粉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中風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偏癱治療方法與康復保健極其重要,在中風患者度過危險期后,大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后遺癥,此時加強防治中風后遺癥有著較好的效果。
中風后肌肉痙攣狀態(spastcity),表現為肌肉對被動關節運動的阻力增加,是影響運動功能恢復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所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尤其是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能力。偏癱痙攣狀態又稱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因其癱瘓肢體肌張力增高而得名。痙攣性癱瘓嚴重影響患肢自主運動功能的恢復,是中風致殘的重要原因,已成為腦卒中治療與康復研究的重點。
現代醫學認為肌肉痙攣狀態表現為肌肉對被動關節運動的阻力增加,它繼發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后,是脊髓和腦干反射活動亢進的表現,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綜合征的一部分,在痙攣期最明顯。現代醫學根據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和解剖學原理,采用藥物來緩解痙攣,或器械固定矯形,甚至手術治療,但療效及依從性均不能令人滿意。中國醫學對偏癱痙攣狀態早有認識。如《難經·二十九難》日:“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薄蹲C治匯補》云:“病有終身不愈者或屈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屈,在手足使然。以風傷肝,肝主筋,筋為之也?!薄毒霸廊珪芬嘣疲骸胺碴幪撗僦?,不能養營筋脈,致抽攣僵仆者,皆是此證”等等,認為腦卒中后偏癱痙攣狀態的出現或為陰陽失調,或為陰虛邪實所致。治療或從陰陽論治而強調“瀉陰補陽”,或從虛實偏勝而著眼于“補虛瀉實”。古代文獻認為中風偏癱痙攣的病機系由于中風后元神受損,元神不能統攝肝之魂,必然引起肝氣、肝血不能輸達于筋脈。
目前對中風引起的偏癱的治療,西醫治療為主,但是西藥存在副作用大,效率低等問題,尤其是前期治療后的康復治療,一般采用運用神經發育療法如Bobath、Brunstrum、Rood技術、作業療法等,以抑制上肢痙攣、手指屈曲痙攣、下肢痙攣,對踝關節進行背屈訓練,但是康復訓練往往存在時間長,效果不盡人意等問題,給病人帶來痛苦,家屬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
發明內容
基于此,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治療中風偏癱的藥粉劑及其制備方法,對中風偏癱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康復時間短、效果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中風偏癱的藥粉劑,其原料包括以下重量組分:元參20-30份,川芎20-30份,槐花20-25份,海風藤15-20份,當歸15-20份,莪術15-20份,麻黃10-18份,茯苓10-18份,防風10-18份,白芍10-18份,徐長卿5-15份,透骨草5-15份,以及川烏3-7份。
元參,味苦而性寒,主治溫熱病熱、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腫痛、瘰疬痰核和癰疽瘡毒等癥。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和癰疽瘡瘍等癥。
槐花,味苦,性平,無毒,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和降壓的功效。對吐血、尿血、痔瘡出血、風熱目赤、高血壓病、高脂血癥、頸淋巴結核、血管硬化、大便帶血、糖尿病、視網膜炎和銀屑病等有顯著療效;還可以驅蟲、治咽炎?;被茉鰪娒氀艿牡挚沽?,減少血管通透性,可使脆性血管恢復彈性的功能,從而降血脂和防止血管硬化。
海風藤,味辛、苦,性微溫,歸肝經,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抗癌、抗老防老和免疫之功效。
莪術,主治氣血凝滯、心腹脹痛、癥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等,有行氣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其發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多用于胸悶喘咳、風水浮腫、風濕痹痛、陰疽和痰核等癥。
茯苓,味甘性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和健忘等癥。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和肝經,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和止痙的功效,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正和脾虛濕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西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四川西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1623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具有養生保健功效的中藥制備方法
- 下一篇:吊頂板(西湖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