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三并筋成排連接用全灌漿套筒及三并筋成排連接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215736.0 | 申請日: | 2017-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892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4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望喜;王雄;張瑾熠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4C5/18 | 分類號: | E04C5/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筋成排 連接 灌漿 套筒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預制混凝土構件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三并筋成排連接用全灌漿套筒及三并筋成排連接方法。
背景技術
為減輕建筑工程、橋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領域大跨度、重荷載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自重,在設計時往往需要盡量控制梁、板、柱等構件的截面尺寸,會出現(xiàn)截面上鋼筋根數太多太密集的情況,可能導致混凝土構件施工變得復雜和施工質量難以控制。
在實際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土木工程師們給出了“并筋”的鋼筋配置方式來解決受力過大部位鋼筋根數過多和過于密集而影響混凝土澆筑質量的問題,世界主流規(guī)范也均有關于“并筋”的章節(jié)或條文。
并筋是指將2、3或多根受力鋼筋綁扎起來,以鋼筋束的形式布筋,其中使用較多的是兩根鋼筋并筋(簡稱:雙并筋)和三根鋼筋并筋(簡稱:三雙并筋),三雙并筋可以成束(即按“品”字形布置)或成排布置,如圖1所示。
裝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廠中預制生產所需的結構維護構件、建筑部件、設備體系等,運輸到施工現(xiàn)場后進行拼接安裝的建筑方式。裝配式建筑是建筑工業(yè)化的需要,可以實現(xiàn)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飾和信息化管理等為主要特征的工業(yè)化生產方式建造。在質量控制、節(jié)能環(huán)保、施工工期及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優(yōu)勢。按照所采用的結構材料分,裝配式建筑可分為木結構、鋼結構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是由預制混凝土構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裝配而成的混凝土結構,包括裝配式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全裝配混凝土結構等。
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承載力、使用壽命與傳統(tǒng)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相當,且具有施工周期短、節(jié)能環(huán)保等優(yōu)點,更加適合于國情,在中國具有較好的發(fā)展?jié)摿Α?/p>
鋼筋的連接可以搭接、焊接或機械連接,其中搭接是較普遍采用的方式。當混凝土梁中的三并筋成排采用綁扎的搭接連接時,每根單根應錯開并逐次搭接,三并筋成排的搭接長度應對單位鋼筋分別計算和控制。當采用機械連接時,套筒的橫向最小凈間距應進行控制,以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
受到施工條件和裝配工藝的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預制構件的使用導致預制構件間鋼筋的連接催生了很多新的方式,如:灌漿套筒連接、擠壓套筒連接、漿錨搭接等。
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技術主要用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預構件的鋼筋連接或鋼筋籠的整體對接(圖2),至今已有40余年的歷史。鋼筋套筒灌漿連接的性能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1983年,其被美國混凝土協(xié)會在報告中作為鋼筋連接主要技術列入之后,國際上眾多學者對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技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相關成果被包括我國規(guī)范在內的各主流規(guī)范采用。
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構件中因鋼筋根數較多而引入三并筋成排的配筋方式時,兩預制構件間三并筋成排之間的連接成為工程界一個新的問題,傳統(tǒng)裝配式構件鋼筋的連接連接方式針對的是單根鋼筋,傳統(tǒng)的現(xiàn)澆混凝土中三并筋成排的搭接連接方式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使用并不方便,甚至無法實現(xiàn)。焊接的連接方式雖然可以,但在高空、現(xiàn)場等不利環(huán)境下要保證雙筋的焊接質量存在諸多困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連接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三并筋成排連接用的全灌漿套筒,其設計合理、施工方便且安全經濟,能簡便、高效完成三并筋成排連接過程且連接性能可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大學,未經湖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1573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