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鲆鰈類魚苗室內采收分級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11559.9 | 申請日: | 2017-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1166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11 |
| 發明(設計)人: | 于超勇;劉瑩;官曙光;于道德;趙文溪;宋靜靜;蓋珊珊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01K61/95 | 分類號: | A01K61/9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開陽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于超 |
| 地址: | 266100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鲆鰈類 魚苗 室內 采收 分級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設備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鲆鰈類魚苗室內采收分級裝置,包括兩個于采收器轉軸處相互交叉并鉸接的采收器桿柄,所述采收器桿柄以采收器轉軸為分界分為前端和后端,所述采收器桿柄的后端設置為采收器把手,兩所述采收器桿柄前端分別固定連接于一具有弧形底面的采收器底網的左右兩側,所述采收器底網的后端底面開設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與采收器網兜的頂部連通,所述采收器網兜包括采收器篩網和沿通孔周邊向下延伸形成的上下貫通的筒狀采收器側網,采收器篩網可拆卸設置于采收器側網的底端內側,采收器篩網網孔大小為采收器側網和采收器底網網孔的10~50倍。本發明可通過單人操作,有效篩分魚苗,操作能力強、效率高、對魚苗損傷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設備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鲆鰈類魚苗室內采收分級裝置。
背景技術
生物界中的生物同種類之間存在一種相互殘殺或殘食的行為,稱為自殘現象,這種現象較為普遍,其嚴格定義是通過部分或整個吞食同種類其它個體而導致被吞食者死亡的現象。這種現象也普遍存在于魚類中,當發生在一些重要的經濟種類中時,便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考慮到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工廠化養殖過程中難免存在魚類養殖密偏度高的情況,這種狀況下,眾多魚類相互之間的生長差異就導致一部分幼小的魚群不能獲得與其生長對應的足夠營養,這樣就更加影響幼小魚群的生長,加大了同一時期魚苗的個體之間的差異。而這種想象就更加重了自殘現象,大吃小,同時大魚在吃小魚過程中還有可能受傷。而死亡破損之后的魚體極容易造成病菌感染,污染整個養殖環境,造成大面積減產或者整個魚池的魚全部感染。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目前的主要辦法是根據魚苗的規格進行及時分池喂養,將相近規格的魚苗放置于同一處進行管理,保證營養提供,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幼小魚群的生長。
而目前的技術方案是用篩網進行留大放小的篩選,但是需要將整個魚池的魚苗進行網篩,非常耗費時間,而且篩網還會對魚苗造成損傷;再有就是利用了魚苗的逆水和擁擠逃逸等特點設計了過篩裝置,這樣雖然與原始的過篩方式有了一定的改進,效率有所提高,但和最早的過篩方式一樣都需要將魚苗從池里撈出放置于裝置中,增加了魚苗的損傷幾率,而且同樣設置過篩裝置時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操作麻煩,耗費力氣。
發明內容
根據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鲆鰈類魚苗室內采收分級裝置,可通過單人操作,有效篩分魚苗,操作能力強、效率高、對魚苗損傷小。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包括前后方向設置的兩相互交叉的采收器桿柄,兩所述采收器桿柄于交叉處通過采收器轉軸鉸接成鉗子狀,所述采收器桿柄以采收器轉軸為分界分為前端和后端,所述采收器桿柄的后端設置為采收器把手,兩所述采收器桿柄前端分別固定連接于一具有弧形底面的采收器底網的左右兩側,所述采收器底網的后端底面開設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與采收器網兜的頂部連通,所述采收器網兜包括采收器篩網和沿通孔周邊向下延伸形成的上下貫通的筒狀采收器側網,所述采收器篩網可拆卸設置于采收器側網的底端內側,所述采收器篩網網孔大小為采收器側網和采收器底網網孔的10~50倍。
以上裝置只需單人手持采收器把手即可進行操作,因為兩采收器桿柄為鉸接,所以兩采收器桿柄的前端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魚池大小進行調整。
手持采收器把手將裝置放置于魚池中來回篩選,魚苗會隨著水流進入采收器網兜,所述采收器網兜內的采收器篩網可根據要篩魚苗的大小進行尺寸的更換,方便多種規格魚苗的篩選,較小的不需要的魚苗將從采收器篩網中流入魚池中,不會被采收器網兜承載,大大減少了對幼小魚苗的損傷幾率。
其中,優選方式為:
所述采收器側網和采收器底網的網孔為20目,孔徑為830μm。
每一個所述采收器桿柄前端的桿體均向內彎折形成夾角為120°的段A和段B,所述段B位于段A的后側,所述段A和段B相接處平滑過渡,彎折后的兩所述采收器桿柄前端構成一兩臂前端間距可調的U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未經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1155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