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沿淮地區雜交節水抗旱稻旱優73的高產栽培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07706.5 | 申請日: | 2017-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5032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友星;姜威;孫少利;汪善洋;劉浩;劉國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友星 |
| 主分類號: | A01G22/22 | 分類號: | A01G22/22 |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師事務所34117 | 代理人: | 潘光亮 |
| 地址: | 236300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區 雜交 節水 抗旱 稻旱優 73 高產 栽培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沿淮地區雜交節水抗旱稻旱優73的高產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舉足輕重。近年來,我國培育出大批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但在占稻作面積70%以上的中低產田的實際生產中,目前的許多新品種難以發揮增產作用。單產長期徘徊,平均單產尚未突破450公斤。另一方面,我國水稻生產面臨資源環境的重大挑戰:日益嚴重的水稻病蟲害使得農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為求高產導致化肥嚴重過量使用,既加重農民的負擔,又嚴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水稻生產用水約占我國年消耗淡水資源的50%,由于水資源匱乏與干旱普遍發生,水資源已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
“節水抗旱稻”是指同時兼顧“抗病蟲、營養高效利用、節水抗旱和高產優質”等特性的水稻新類型,是將旱稻耐旱的優點與水稻的高產優質融為一體稻作,又是節約資源的超級稻。同時實現節水抗旱、氮磷營養高效利用與抗多種病蟲的多基因聚合,創制具有多種優良特性的種質資源,培育抗病、抗蟲、抗逆、營養高效、高產、優質等性狀于一體的“節水抗旱稻”新(品種)組合,通過試驗、示范推廣種植“節水抗旱稻”,促進我國水稻生產中實際單產的突破,實現在水稻生產中“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戰略目標,節省農藥50%,化肥30%,節水30%以上。雜交節水抗旱稻旱優73是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育成的三系雜交節水抗旱稻組合,該組合在安徽旱種旱管、旱種水管、水種旱管等不同栽培模式下,均表現出抗旱、抗倒、米優、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等優點,2014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沿淮地區雜交節水抗旱稻旱優73的高產栽培方法,旱優73是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育成的三系雜交節水抗旱稻組合,該旱優73在安徽旱種旱管、旱種水管、水種旱管等不同栽培模式下,均表現出抗旱、抗倒、米優、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等優點,2014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本發明介紹了該旱優73在沿淮地區的產量表現、抗逆性、米質、主要農藝性狀及高產栽培技術。
一種沿淮地區雜交節水抗旱稻旱優73的高產栽培方法,包括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1、旱優73特征特性
1.1生物學特性
旱優73屬三系雜交組合,全生育期旱種旱管、水種旱管115-125d,旱種水管120-126d;苗期早生快發,根系發達,分蘗力強;株高103-125cm,畝有效穗16.3-20.6萬,穗長20-25cm,每穗總粒數143.6-211.2粒,結實率81.3-85.5%,千粒重28-30g。
1.2植物學特征
株型緊湊,葉色青秀,莖稈粗壯、且彈性好,耐肥、耐瘠,后期青稈黃熟轉色好。
1.3產量表現
2011-2012年參加安徽省旱稻區試,平均畝產472.13kg,較對照綠旱1號增產26.47%,達極顯著水平,2013年安徽省旱稻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8.9kg,較對照綠旱1號增產11.57%;2011-2013年在沿淮地區試種、示范種植,表現豐產性突出,一般畝產450-600kg,比同類型品種增產明顯,食味好,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深受農民歡迎。
1.4米質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測試中心檢查結果稻米品質達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
1.5抗性
經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抗旱性田間鑒定和抗病性接種鑒定:抗旱性達3級,抗白葉枯病S2級、抗稻瘟病MR1級、抗稻曲病MR2級。
2高產栽培技術
2.1種子處理
(1)曬種:非包衣種子播種前選晴天曬種1-2d,忌在水泥場上曝曬。
(2)浸種:曬后的種子播種前用0.2%強氯精水溶液浸種消毒10-15h,用清水冼干凈、晾干即可播種。
(3)種子包衣:使用旱稻專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
2.2科學施肥
(1)基肥:畝施、三元復合肥(N:P2O5:K2O各15%)30-40kg、硫酸鋅1.5-2.5kg,要根據土壤肥力情況增減。
(2)追肥:要看苗追肥,第一次分蘗肥(5葉以后),追尿素8-10kg;第二次穗粒肥(孕穗期-始穗期)追尿素3-5kg。
2.3嚴把播種質量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友星,未經李友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0770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中稻長時間淹水后的補救種植方法
- 下一篇:一種紅稻高產栽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