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干熄焦烘爐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02774.2 | 申請日: | 2017-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3699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2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夢年;車峰;盧書春;王小四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臨渙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0B39/02 | 分類號: | C10B39/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50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干熄焦 烘爐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一種對于年修后重新開工的干熄焦裝置使用紅焦進行烘爐的方法,屬于焦化干熄焦工藝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干熄焦烘爐是去除爐體中耐火磚及其余構件的水分,同時將爐體加熱至與投入的紅焦相適應的溫度。筑爐后或停爐檢修的干熄爐之前是采用煤氣烘爐,但煤氣烘爐有諸多不易操作的地方,一是煤氣壓力不穩定,二是操作難度大,需要頻繁調節系統進風及煤氣量,因此,一般不采用次方法。而紅焦具有相當高的顯熱,可代替煤氣作為熱源加熱爐體。另外,目前國內多數干熄爐溫風干燥階段,蒸汽溫度達不到要求的220度,特別是使用年限久的干熄焦系統負壓區泄漏點多,會吸入部分水汽,使溫風干燥的實際效果大大較低,溫風干燥周期較長,也影響開工時間,影響生產效益。
傳統干熄爐在紅焦裝入前會將焦炭造成饅頭造型,以防紅焦接觸冷卻室墻和風帽,造成爐體及風帽受熱過快導致損傷。但在實際運用中,紅焦不可避免與干熄爐內耐材接觸,對耐材造成損傷。在紅焦裝入加熱爐體耐材的過程中,一般是利用增加紅焦的料位來緩慢提高預存室溫度,但此方法會使預存室溫度升幅精度難以控制,對牛腿斜道區造成一定損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縮短干熄焦開工烘爐周期并保護干熄爐體耐材減少損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干熄焦烘爐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溫風干燥階段:在干熄爐底部通入加熱至140度的循環氣體加熱干熄爐,去除干熄爐內耐材的水分,此過程需要3-5天;B、紅焦烘爐階段:在干熄爐內裝入紅焦,利用裝入紅焦的數量和升高料的位置加熱冷卻室和預存室的耐材,此過程需要4-5天;C、裝入紅焦的量和排出紅焦的量相同,使冷卻室內焦炭料位保持不變。
優選的,所述干熄爐冷卻室焦炭上方,沿冷卻室壁一圈鋪設一層噴涂過耐火膠泥的硅酸鋁板。
優選的,所述硅酸鋁板的厚度為3-5厘米,高度為80-100厘米。
優選的,所述紅焦裝入干熄爐內的量為每次三分之一罐。
優選的,所述裝入紅焦的位置始終控制在硅酸鋁板的高度以下,使紅焦不會直接接觸爐體耐材。
優選的,所述加熱預存室耐材至320度后開始升高焦炭料位,紅焦可以接觸耐材。
采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傳統烘爐方法需要十天左右,本發明大大縮短了干熄焦開工烘爐時間,將溫風干燥階段縮短至1-2天,紅焦烘爐階段縮短至3-4天;在紅焦投入后,由于鋪設了耐火隔溫層也很好的保護了爐體耐材不受損傷;在紅焦烘爐初始階段利用低料位焦炭加熱斜道區的方法也保證了牛腿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出簡要的說明:
圖1為干熄爐的結構示意圖;
上述圖中的標記均為:1、干熄爐;2、預存室;3、冷卻室;4、斜道牛腿;5、紅焦;6、硅酸鋁板;7、冷焦;8、供氣裝置上傘面;9、十字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以140t/h干熄焦為例:
(1)確認干熄爐1、余熱鍋爐、機械、電氣等各系統均已檢修完畢。
(2)烘爐前的準備工作:在干熄爐冷卻室3焦炭上方,沿冷卻室3一圈鋪設一層噴涂過耐火膠泥的硅酸鋁板6,其厚度3-5公分,高度80-100公分;砌筑干熄爐人孔門,安裝堵板;關閉鍋爐人孔門;循環氣系統氣密性試驗合格;裝冷焦7至風帽以上。鍋爐上水,打壓試驗合格,并已校驗水位計;各設備已試車,可正常運行。
(3)循環系統置換吹掃:調整鍋爐水位,按程序啟動循環風機,汽包通入低壓蒸汽進行溫風干燥,為期一天后開始氮氣置換。當循環氣體中氧氣濃度小于8%時,準備裝紅焦5。循環風機鼓出的循環氣體通過十字風道9和供氣裝置上傘面8進入干熄爐1內循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臨渙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安徽臨渙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0277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