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輪機均勻進汽/補汽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192812.0 | 申請日: | 2017-11-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6535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3 |
| 發明(設計)人: | 袁奇;潘陽;黃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1D9/04 | 分類號: | F01D9/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閔岳峰 |
| 地址: | 71004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輪機 均勻 裝置 | ||
1.一種汽輪機均勻進汽/補汽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圓環狀的進汽流道殼體以及與該進汽流道殼體相連通的進汽管道殼體(1);其中,
該進 汽流道殼體的進汽流道(5)軸對稱設置,且進汽流道(5)的截面積沿進汽流動方向單調減小,進汽管道殼體(1)連通在進汽流道(5)的截面積最大處,且該汽流道殼體的進汽流道(5)內壁上軸對稱設置有若干汽流導葉(4);
汽流導葉(4)包括自進汽流道(5)開始軸對稱設置的第一汽流導葉、第二汽流導葉、第三汽流導葉、第四汽流導葉和第五汽流導葉;兩個第一汽流導葉之間形成第一導葉通道(6a),第一汽流導葉與進汽流道(5)內壁之間形成第一外流道(5a),第一汽流導葉與第二汽流導葉之間形成第二導葉通道(6b),第二汽流導葉與進汽流道(5)內壁之間形成第二外流道(5b),第二汽流導葉與第三汽流導葉之間形成第三導葉通道(6c),第三汽流導葉與進汽流道(5)內壁之間形成第三外流道(5c),第三汽流導葉與第四汽流導葉之間形成第四導葉通道(6d),第四汽流導葉與進汽流道(5)內壁之間形成第四外流道(5d),第四汽流導葉與第五汽流導葉之間形成第五導葉通道(6e),第五汽流導葉與進汽流道(5)內壁之間形成第五外流道(5e),兩個第五汽流導葉之間形成第六導葉通道(6f)。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輪機均勻進汽/補汽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汽流道殼體包括可拆卸連接的進汽流道殼體上半部分(2)和進汽流道殼體下半部分(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輪機均勻進汽/補汽裝置,其特征在于,工作時,蒸汽沿正對轉子軸線方向通過進汽管道殼體(1)進入該進汽/補汽裝置,一部分蒸汽從正對來流的第一導葉通道(6a)進汽,余下的蒸汽從正對進汽口的導汽流葉與進汽流道殼體組成的第一外流道(5a)流入進汽流道(5),隨后蒸汽在進汽流道(5)內周向流動的過程中依次從第二導葉通道(6b)至第六導葉通道(6f)進汽,最后在轉子(7)的作用下被帶向后面的通流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汽輪機均勻進汽/補汽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導葉通道(6a)的進汽量占總進汽量的3/12,第一外流道(5a)的進汽量占總進汽量的4.5/12,第二導葉通道(6b)的進汽量為總進汽量的1/12,第二外流道(5b)的進汽量占總進汽量的3.5/12,第三導葉通道(6c)的進汽量為總蒸汽量的1/12,第三外流道(5c)的進汽量占總進汽量的2.5/12,第四導葉通道(6d)的進汽量為總蒸汽量的1/12,第四外流道(5d)的進汽量占總進汽量的1.5/12,第五導葉通道(6e)的進汽量為總蒸汽量的1/12,第五外流道(5e)的進汽量占總進汽量的0.5/12,第六導葉通道(6f)的進汽量為總蒸汽量的1/12。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汽輪機均勻進汽/補汽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導葉通道(6a)的截面積與第一外流道(5a)的截面積之比為2/3,第二導葉通道(6b)的截面積與第二外流道(5b)的截面積之比為1/3.5,第三導葉通道(6c)的截面積與第三外流道(5c)的截面積之比為1/2.5,第四導葉通道(6d)的截面積與第四外流道(5d)的截面積之比為1/1.5,第五導葉通道(6e)的截面積與第五外流道(5e)的截面積之比為1/0.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192812.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