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襟副翼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158311.0 | 申請日: | 2017-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0023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8 |
| 發明(設計)人: | 丁興志;段卓毅;任曉峰;王少童;張健;魏劍龍;馮變變;姚海林;張宏;耿建中;付強;王斌;張濤;李小衛;曲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64C9/00 | 分類號: | B64C9/00;B64C9/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 地址: | 71008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副翼 | ||
本發明涉及飛機結構設計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襟副翼。包括襟副翼(2)、后退驅動機構、偏轉驅動機構以及瓦特連桿(5)。本發明通過設計后退驅動機構和偏轉驅動機構,并采用瓦特連桿(5)將后退驅動機構與偏轉驅動機構連接,可以實現左/右同步后退并偏轉之輔助增升功能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左/右差動偏轉之橫滾操縱能力。本發明的襟副翼,同時兼顧較強的增升能力和橫滾操縱效率,并且不增加飛行控制系統的復雜性,對于簡化短距起降飛機和艦載固定翼飛機的操縱面配置有積極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飛機機翼結構設計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襟副翼。
背景技術
在野外簡易機場短距起降的飛機通常需具備優異的低速升力特性和低速橫滾操縱能力:簡易機場跑道長度有限,飛機需以盡可能低的速度完成起飛和降落。而飛行速度低一方面要求增升裝置有良好的增升能力,同時也對橫滾操縱面的操縱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野外簡易機場通常大氣環境相對惡劣,經常需要以壓坡度的方式應對飄忽不定的側向突風。除陸基短距起降飛機外,艦載固定翼飛機由于受到攔阻過載和觸艦沖擊載荷的限制,也需要以很低的速度著艦,因此也對增升和橫滾操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通常飛機的機翼后緣沿展向由內到外分別布置襟翼和副翼,襟翼用于增升,副翼用于橫滾操縱,兩者共同分享機翼后緣展長。對于大多數飛機而言,襟翼和副翼的展長分配始終是一對矛盾:副翼展長足夠了則襟翼增升能力不足,反之,襟翼展長若滿足了增升所需,則副翼因展長太短而無法滿足副翼效率需求。對于短距起降飛機而言,這種矛盾尤為突出。襟副翼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當前主流飛機均采用電傳操縱系統,擺脫了傳統機械桿系的掣肘,可以很方便的實現襟副翼功能:起降時,兩側襟副翼隨襟翼同步下偏用于輔助增升,在此基礎上,左右兩側襟副翼再差動偏轉以進行橫滾操縱。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飛機采用定軸偏轉式襟副翼,這種襟副翼由于受最大有效下偏角限制,在為橫滾差動偏轉預留一定下偏角的前提下,襟副翼用于增升的初始下偏角較小,一般只有5°~6°,所能提供的的輔助增升能力十分有限。正因為如此,大多數飛機為保證足夠的增升能力而壓縮襟副翼展長,并增設機翼擾流板以彌補橫滾操縱能力的不足。增設擾流板這種方式對于大型飛機尚可,對于中小型飛機而言,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飛行控制系統的復雜性。
欲同時滿足中小型短距起降飛機及艦載固定翼飛機的增升和橫滾操縱需求,并且不增加飛行控制系統的復雜性,需采用一種增升能力較強的襟副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同時滿足增升和橫滾操縱需求,并且不增加飛行控制系統的復雜性的增升能力較強的襟副翼。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襟副翼,包括:
襟副翼,設置在主翼的后緣;
后退驅動機構,包括絲杠和大搖臂,所述絲杠可伸長和縮短,所述絲杠的一端與所述主翼固定連接于第一鉸支點,另一端與所述大搖臂的一端連接于第一連接鉸鏈,所述大搖臂的另一端與所述主翼固定連接于第二鉸支點,且所述大搖臂的中部與所述襟副翼通過副翼轉軸鉸接;
偏轉驅動機構,包括副翼作動器、第一連桿、第二連桿、第三連桿、第四連桿以及副翼小搖臂,所述副翼作動器可伸長和縮短,一端與所述主翼固定連接于第三鉸支點,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鉸接于第二連接鉸鏈,所述第一連桿的中部與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均與所述主翼固定連接于第四鉸支點,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桿的一端連接于第三連接鉸鏈,所述第三連桿的中部與所述第四連桿的一端連接于第四連接鉸鏈,所述第四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連接于第五連接鉸鏈,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副翼小搖臂連接于第六連接鉸鏈,所述副翼小搖臂與所述襟副翼連接于第七連接鉸鏈;
瓦特連桿,一端鉸接于所述后退驅動機構的副翼轉軸,另一端鉸接于所述偏轉驅動機構的第三連接鉸鏈。
可選地,所述襟副翼隨襟翼同步下偏的最大初始偏度為15°~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未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15831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