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近紅外熒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納米藥物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128576.6 | 申請日: | 2017-1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1200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2 |
| 發明(設計)人: | 邵敬偉;郭燕;林娟芳;許愛笑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1/56 | 分類號: | A61K31/56;A61K31/337;A61K9/107;A61K47/28;A61K41/00;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學俊 |
| 地址: | 350116 福建省福州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紅外 熒光 成像 分子 抗癌 納米 藥物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近紅外熒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納米藥物的制備方法,具體做法為用疏水性藥物UA和PTX制備成納米膠束,再以此納米膠束為載體與親水性的ICG共組裝成納米藥物。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通過具有抗癌活性的UA、PTX和光敏劑ICG通過π?π堆積靜電力相互作用制備近紅外熒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納米藥物的制備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人工合成的載體納米體系復雜、質控困難、作用機制不明確和代謝不清楚等問題,以達到光療和化療協同治療腫瘤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醫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抗癌活性的紫杉醇,一種具有抗癌活性的熊果酸和一種光敏劑吲哚菁綠共組裝成納米膠束,制備成一種近紅外熒光成像小分子抗癌納米藥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腫瘤是當今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但在世界范圍內癌癥的總體發病率及死亡率仍在不斷上升,癌癥治療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化療方法存在毒副作用大等缺點,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地損傷。隨著科技技術的迅速發展,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開發新材料和新藥物用于靶向治療腫瘤是日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納米技術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前沿科技領域,并已在各學科的研究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納米技術在制藥領域的應用:納米粒徑化能增加藥物吸收程度;納米控釋系統可以改善藥物性質;納米粒徑級載體能夠替代病毒載體;納米機械裝置可以輔助設計藥物等,因此,將大大推動新藥創制和醫藥健康領域的發展。在納米技術的推動下光治療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光治療包括光動力治療和光熱治療,把納米技術與光治療結合用于癌癥的診斷與治療也逐漸受到廣泛的重視。納米輸送系統能提高光敏劑的光穩定性、水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同時能夠調節光敏劑在體內的循環和分布,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光敏劑的開發和應用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但是納米藥物載體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載體的生物相容性和細胞毒性,而無載體的納米藥物輸送系統既解決了納米載體體系復雜、質控困難、作用機制不明確和代謝不清楚等問題又能提高光敏劑的光穩定性、水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同時無載體納米輸送系統既避免了引入載體對人體帶來的毒副作用,同時又減輕額外的代謝負擔。無載體納米藥物輸送系統將是未來發展的熱點。
熊果酸(Ursolic acid,UA),又名烏索酸,烏蘇酸,屬α-香樹脂醇(α-amyrin)型五環三萜類化合物。熊果酸以游離或糖苷的形式廣泛分布在枇杷葉、冬凌草、夏枯草、山楂、熊果等大自然界的藥用植物中。熊果酸也具有來源豐富、價格低廉等優點,因此,熊果酸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具有良好的研發前景和應用價值,有望成為一種高效低毒的多用途藥物。它具有化學預防作用、抗腫瘤活性作用、保肝、抗肝炎作用和抗菌、抗病毒作用。但是熊果酸的水溶性不好,沒有靶向性,且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因素,使得其在國內外將其作為抗癌藥物在臨床上的開發應用受到較大阻礙。
紫杉醇(PTX)是從紫杉樹皮中分離提取出的一種四環二萜類次生代謝產物,通過促進微管聚合和穩定已聚合微管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的繁殖和轉移并觸發明顯的細胞凋亡,是近幾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的新型廣譜抗癌藥,可廣泛的應用于肺癌、卵巢癌、乳腺癌、胸腺癌、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頭頸癌、睪丸胚胎癌、淋巴瘤的治療。尤其是晚期卵巢癌的治療。紫杉醇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口服生物利用度差,使其臨床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為了降低不良反應,提高其療效,國內外學者對紫杉醇的給藥方式和劑型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吲哚菁綠(ICG)是目前唯一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用于臨床的近紅外成像試劑。近紅外光在組織中的穿透深度較大,且受生物組織本底的影響較小,由于ICG具有近紅外吸收和發射熒光特性,可作為一種優良的體內組織穿透劑。同時,ICG在水溶液中的不穩定性及在血漿中的快速清除率(半衰期:2~4 min)限制了其在診斷及治療方面的應用。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為ICG的進一步開發應用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納米傳輸系統能夠提高ICG的光穩定性、水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可有效避免ICG的分解及體內清除,同時能夠調節ICG的體內循環和分布,使其在生物醫學、疾病診斷及治療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州大學,未經福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12857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治療失眠的藥物組合物及其用途
- 下一篇:三萜皂苷類化合物的應用及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