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98281.9 | 申請日: | 2017-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2957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11 |
| 發明(設計)人: | 徐雯;王媛媛;邱芳華;梁基智;范文萃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市中醫醫院(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61K36/899 | 分類號: | A61K36/899;A61P31/14;A61P1/0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越秀區哲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莫之特;羅峰 |
| 地址: | 510130***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手足 中藥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該中藥具體包括以下組分:南豆花、蒲公英、夏枯草、生地黃、川牛膝、知母、苦參、地膚子、燈芯草、竹葉、甘草。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在治療手足口病,尤其是用于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時,具有效果顯著、減短發熱時長、顯著加快口腔潰瘍和手足皰疹消失速度、低副作用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藥。
背景技術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
但是,現有的治療手足口病的藥物存在以下缺陷:
(1)目前市面上沒有療效良好的特效藥用于治療手足口病;
(2)目前的藥物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發熱時間長;副作用如腹瀉、嘔吐發生率高;口腔潰瘍、手足皰疹等癥狀消失所需時間長。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藥,該中藥在治療手足口病,尤其是用于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時,具有效果顯著、減短發熱時長、顯著加快口腔潰瘍和手足皰疹消失速度、低副作用的優點。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藥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藥,包括以下組分:
南豆花、蒲公英、夏枯草、生地黃、川牛膝、知母、苦參、地膚子、燈芯草、竹葉、甘草。
進一步地,所述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計的各組分:南豆花6-15份、蒲公英6-15份、夏枯草5-14份、生地黃4-14份、川牛膝5-17份、知母5-15份、苦參6-15份、地膚子4-16份、燈芯草3-15份、竹葉6-17份、甘草5-15份。
進一步地,所述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計的各組分:南豆花8-13份、蒲公英8-13份、夏枯草9-11份、生地黃6-13份、川牛膝8-14份、知母7-12份、苦參7-13份、地膚子8-12份、燈芯草5-11份、竹葉9-14份、甘草7-12份。
進一步地,所述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計的各組分:南豆花8份、蒲公英8份、夏枯草9份、生地黃6份、川牛膝8份、知母7份、苦參7份、地膚子8份、燈芯草5份、竹葉9份、甘草7份。
進一步地,所述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計的各組分:南豆花13份、蒲公英13份、夏枯草11份、生地黃13份、川牛膝14份、知母12份、苦參13份、地膚子12份、燈芯草11份、竹葉14份、甘草12份。
進一步地,所述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計的各組分:南豆花10份、蒲公英10份、夏枯草10份、生地黃10份、川牛膝10份、知母10份、苦參10份、地膚子10份、燈芯草12份、竹葉10份、甘草10份。
一種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將配方量的所屬中藥裝入煎煮機中進行煎煮,煎煮溫度為90-100℃,煎煮時間為30-60min。
進一步地,所述煎煮溫度為98℃。
進一步地,所述煎煮時間為50min。
進一步地,所述煎煮機的型號為JH07240/3001型煎藥機。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市中醫醫院(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未經廣州市中醫醫院(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98281.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除痰的組合物
- 下一篇:一種用于治療肺癌的內服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