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辨識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81425.X | 申請日: | 2017-1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9036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2 |
| 發明(設計)人: | 張堯翔;劉文穎;王維洲;夏鵬;梁琛;蔡萬通;華夏;姚春曉;史玉杰;朱丹丹;藥煒;張雨薇;劉福潮;王方雨;鄭晶晶;郭虎;彭晶;田浩;韓永軍;呂良;曾文偉;王賢;許春蕾;榮俊杰;李宛齊;聶雅楠;冉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北電力大學;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太原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3/00 | 分類號: | H02J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談杰 |
| 地址: | 102206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不同 形態 彈性 控制 負荷 辨識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負荷辨識領域中的一種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辨識方法。包括: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特征參數提取;根據典型的負荷曲線計算典型特征參數矩陣;計算典型聚類中心矩陣;根據已知構成比例的母線負荷計算隸屬度向量;計算隸屬度對應的映射關系矩陣;對實測母線負荷進行負荷比例的辨識。本發明提供的一種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辨識方法,能夠對母線上的綜合負荷類別進行辨識,有利于網?源的協調控制,增加對風光電的消納。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負荷辨識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辨識方法
背景技術
實際運行經驗表示,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具備一定的可調節能力,對緩解大規模新能源基地因為外送能力和調峰容量不足造成的棄風棄光起到重要作用。但在電力系統的負荷監控或統計中,通常觀測到的是綜合負荷,所以必須對綜合負荷中將所含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比例進行辨識,方能有效利用負荷的調節能力,與網-源進行協調控制,增加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常規的負荷辨識的方法包括統計綜合法和總體測辨法2種。統計綜合法針對冶煉、水泥等不同工藝的負荷,分別從物料流程、設備狀況、人員配置等多方面分析負荷各組成部分的調節或中斷的能力,再根據負荷內部組成間的關聯、制約關系,綜合得到不同時段、不同生產周期下負荷整體的特性。該方法物理概念明晰,對實際調節或中斷過程有指導作用,但需要建立較為復雜的數學模型;同時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獲取重要的參數,費時、費力,且準確性受限。此外,工況變化或生產方式改變會引起負荷特性變化。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辨識方法,以聚類分析為基礎,對綜合負荷進行辨識。
一種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辨識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讀取不同形態典型負荷和已知構成比例的母線負荷歷史數據以及待測母線的實時數據;
S2:計算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特征參數矩陣;
S3:計算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的聚類中心矩陣;
S4:計算已知母線負荷的隸屬度向量;
S5:計算已知母線負荷構成比例相對其隸屬度的映射關系矩陣;
S6:對實時母線負荷進行負荷比例的辨識;
所述S1包括以下步驟:
S101:針對不同形態彈性控制負荷調節能力和調節時間的不同,把其分為離散調節,可連續調節,常規不可調負荷三類。讀取三類典型負荷和已知構成比例的母線負荷歷史數據;
S102:讀取待測母線的實時數據。
所述S2包括以下步驟:
S201:依據挑選的特征(負荷率J,負荷同電價曲線的正相關性φ,曲線變化系數γ,最大負荷出現的時間占比l),計算各類典型負荷的特征參數;
S202:計算三類負荷的典型特征參數矩陣Xj=[x1,j,x2,j,...xN,j],xi,j表示j類負荷第i條曲線的特征參數。
所述S3包括以下步驟:
S301:以歐式距離最小為目標方程計算聚類中心向量。
S302:計算典型聚類中心矩陣C=[c1,c2,c3]T,其中cj=[Jj,φj,γj,lj],j=1,2,3。
所述S4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北電力大學;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太原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未經華北電力大學;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太原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8142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直流供電系統并列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電力負荷總功率實時分解方法與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