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源裝置及電源裝置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70524.8 | 申請日: | 2017-1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7624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4 |
| 發明(設計)人: | 奧園良太郎 | 申請(專利權)人: | 佳能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4N1/00 | 分類號: | H04N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怡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3 | 代理人: | 遲軍;李艷麗 |
| 地址: | 日本東京都***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源 裝置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電源裝置及電源裝置的控制方法。本發明的電源裝置具有校正功率因數的功率因數校正電路(1002);連接到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二次側的電壓轉換器(1004);輸出用于接通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第一信號(1011)并且輸出用于接通電壓轉換器的第二信號(1005)的電力控制單元(102);以及信號輸出單元(1006),其根據被輸入了所述第一信號和所述第二信號,輸出用于接通電壓轉換器的信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源裝置及電源裝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上,在諸如打印機、傳真裝置和復印機等的圖像處理裝置中,由電源裝置生成的預定電源被供給到圖像處理裝置的各個負載。這樣的圖像處理裝置還配設有電源控制裝置,并且當圖像處理裝置在一定量時間內不操作時,例如進行控制以引起從可進行用戶操作的正常模式到使電力消耗降低的省電模式的轉變。
同時,近些年開發了配設有用于整個設備的功率因數校正和諧波頻率對策的功率因數校正電路(例如電源裝置中的有源濾波器)的設備。功率因數校正電路通過進行使用切換電路的切換操作,來抑制諧波頻率的生成,校正從AC電源側看到的功率因數,并且在宏觀上將電流波形校正為與交流輸入電源(AC)電壓波形類似的正弦波。然而,配設有這樣的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電源裝置,即使在不需要功率因數校正并且使電力消耗降低的省電模式下,也通過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切換操作而不必要地消耗電力,并且因此妨礙了省電。因此,提出了一些用于降低由于功率因數校正電路而導致的電力消耗的技術。這些技術例如根據外部信號控制斷開/接通電源裝置中的功率因數校正電路。日本特開2007-90830號公報以打印機為前提,引用了根據裝置是否處于省電模式來控制功率因數校正電路。在日本特許5119576號公報中,以投影儀為前提,公開了根據用于控制消耗大量電力的設備(例如,燈)的接通/斷開的控制信號,控制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接通/斷開。
然而,在前述日本特開2007-90830號公報和日本特許5119576號公報中公開的技術中,雖然能夠控制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接通/斷開,但是沒有公開用于在功率因數校正電路接通之后接通后級轉換器的機制。當在功率因數校正電路不操作的情況下接通后級轉換器時,有如下可能:除了生成諧波頻率之外峰值電流還將增大,并且比額定電流大的電流將流過諸如AC線纜的一次側(primary side)電路。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如下顧慮:當大于或等于額定電流的電流流過時,一次側電路的部件將發熱,并且電源裝置將出現故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方面在于消除傳統技術中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種在抑制成本的同時使得能夠在功率因數校正電路可靠地操作之后開始電力供給的技術。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源裝置,所述電源裝置包括:功率因數校正電路(1002),其被構造為校正功率因數;電壓轉換器(1004),其連接到所述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二次側;電力控制單元(102),其被構造為輸出用于接通所述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第一信號(1011),并且輸出用于接通所述電壓轉換器的第二信號(1005);以及信號輸出單元(1006),其被構造為根據被輸入了所述第一信號和所述第二信號,輸出用于接通所述電壓轉換器的信號。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電源裝置,所述電源裝置能夠在轉變到省電狀態時,斷開功率因數校正電路,并且在連接到所述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二次側的第一電壓轉換器保持接通的同時將連接到所述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二次側的第二電壓轉換器斷開,所述電源裝置包括:電力控制單元,其被構造為當從所述省電狀態返回時,輸出用于接通所述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第一信號,并且輸出用于接通所述第二電壓轉換器的第二信號;以及信號輸出單元,其被構造為根據被輸入了所述第一信號和所述第二信號,輸出用于接通所述第二電壓轉換器的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佳能株式會社,未經佳能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7052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