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載人作業潛水器啟閉門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70370.2 | 申請日: | 2017-1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0444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31 |
| 發明(設計)人: | 趙國良;趙慧;許可;羅升;宋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63G8/00 | 分類號: | B63G8/00;B63B19/08 |
| 代理公司: | 無錫華源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聶啟新 |
| 地址: | 214082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側邊 聯動桿 門連桿 啟閉門 潛水器 驅動液壓缸 頭部鉸接 底面兩端 頂部設置 航行安全 不規則 輸出端 鉸接 鉸鏈 潛器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載人作業潛水器啟閉門裝置,包括側邊門,所述側邊門內側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一側邊門連桿,所述第一側邊門連桿的下部鉸接有第一聯動桿,所述第一聯動桿的頭部鉸接第二聯動桿,所述第二聯動桿的頭部鉸接第三聯動桿;位于側邊門的頂部設置有頂部門,所述頂部門的底面兩端均安裝有第一頂部門連桿和第二頂部門連桿,所述第一頂部門連桿的中間通過鉸鏈與第三聯動桿連接;還包括驅動液壓缸,所述驅動液壓缸的輸出端與第一側邊門連桿固定;所述側邊門內側兩端還安裝有第二側邊門連桿。避免了不規則啟閉門開啟后突出線型過大的問題,更有利于開啟后潛器航行安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載人作業潛水器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載人作業潛水器啟閉門裝置。
背景技術
載人作業潛水器是一種作業型的載人潛水器,其可以運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深海,利用載人作業潛水器上搭載的遙控潛器完成各種海洋科學考察任務,開展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和捕獲等工作。
在載人作業潛水器航行過程中為了盡可能減小遙控潛器對本體水動力的影響,通常在設計之初,就將纜控潛器布置在艇體的線型內,以減小航行過程中的艇體阻力。當載人作業潛水器航行到預定海域,需要執行水下作業任務時,常需要將纜控潛器處的輕外殼進行打開,并通過升降平臺將纜控潛器頂出艇體線型外,以便于纜控潛器順利出艙。因此需要通過一套自動啟閉門裝置將該處的輕外殼自動打開和關閉。然而如圖1所示,由于載人作業潛水器橫截面形狀類似于梯形,其頂部具有一定長度的平直段,鉸鏈式翻折開啟方式雖然結構及驅動形式簡單,但在開啟后,如圖2所示,突出過大,產生較大的迎流阻力,若發生意外情況啟閉門無法關閉,則有可能對整個載人作業潛器13的航行安全構成威脅。滑移式開啟方式可沿潛器縱向開啟,可以有效規避流體動力方面存在的隱患,但是,如圖3所示滑移式開啟方式需要在頂部布置滑動軌道,而該軌道占用了部分頂部空間,阻止了升降平臺的頂升通道,無法將纜控潛器頂出線型;其次,滑動軌道對使用環境和安裝精度均具有較高要求,載人作業潛器在大深度海水中工作時,艇體結構變形較大,從而引起滑動軌道的嚴重變形,導致輕外殼無法開啟和關閉;最后,滑移式啟閉門開啟后會占用縱向相鄰空間,要求其相鄰位置的門必須處于關閉狀態,這一特點限制了這種方式不適用于并列且位于中間位置的門使用。
發明內容
本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生產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一種載人作業潛水器啟閉門裝置,從而針對輕外殼起閉門的特殊形狀采用舷側和頂部分體式開啟形式,利用連桿機構和簡單的驅動及控制方式實現舷側啟閉功能,避免了開啟后突出過大和滑動軌道使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載人作業潛水器啟閉門裝置,包括側邊門,所述側邊門內側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一側邊門連桿,所述第一側邊門連桿的下部鉸接有第一聯動桿,所述第一聯動桿的頭部鉸接第二聯動桿,所述第二聯動桿的頭部鉸接第三聯動桿;位于側邊門的頂部設置有頂部門,所述頂部門的底面兩端均安裝有第一頂部門連桿和第二頂部門連桿,所述第一頂部門連桿的中間通過鉸鏈與第三聯動桿連接;還包括驅動液壓缸,所述驅動液壓缸的輸出端與第一側邊門連桿固定;所述側邊門內側兩端還安裝有第二側邊門連桿。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
所述第一側邊門連桿上設置有四個鉸接點。
所述第二側邊門連桿和第二頂部門連桿均成“L”型結構。
第一側邊門連桿配合固定于相鄰橫肋板上相應位置處的第一限位塊進行關閉限位。
第二側邊門連桿配合固定于相鄰橫肋板上相應位置處的第二限位塊進行開啟限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結構緊湊、合理,操作方便,載人作業潛器舷側啟閉門裝置針對啟閉門的特殊形狀采用側邊門和頂部門分體設計,開啟后的啟閉門仍與潛器縱向保持平行且與潛器線型保持較高的貼合度,避免了不規則啟閉門開啟后突出線型過大的問題,更有利于開啟后潛器航行安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經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7037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