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回收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再利用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68108.4 | 申請日: | 2017-1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22344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7 |
| 發明(設計)人: | 劉斌;劉立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斌;劉立平 |
| 主分類號: | C08J11/24 | 分類號: | C08J11/24;C08G18/48;C08G18/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悅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曉航 |
| 地址: | 41010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回收 食用油 廢舊 聚氨酯 再利用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利用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回收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再利用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回收食用油的氧化;(2)氧化產物的酯化;(3)廢舊聚氨酯和酯化產物的醇解。采用本發明的方法,能夠利用廢棄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獲得性能優異的聚氨酯合成用多元醇原料,減少多元醇制備過程中對日益短缺的石油產品的依賴,并能簡化工序、降低能耗、防止污染、更有利于回收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材料后續的再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利用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回收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再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日趨嚴格,餐飲業和食品加工業中產生的潲水油和過度煎炸的廢棄食用油也逐漸增多。如果將加工處理后的回收食用油用作工業生產的原料,不僅能使廢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還能引導這些回收食用油遠離餐桌。目前,國內回收食用油的工業利用主要體現在生物柴油的生產領域,但由于其生產規模的局限,對回收食用油的利用也比較有限。因此,無論從人們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方面,還是從資源有效利用方面考慮,將回收食用油用作廢舊聚氨酯回收再利用過程中的原料都具有重要意義。
聚氨酯是一類形態多樣、用途廣泛的合成樹脂材料,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第6大合成材料。然而,隨著聚氨酯材料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大量邊角余料,廢舊的聚氨酯材料也將成為新的污染源。因此,廢舊聚氨酯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無論從降低資源消耗,還是從防治環境污染方面考慮,都顯得越來越重要。傳統的聚氨酯回收再利用方法有物理回收法、熱解法、水解法。這些方法簡單、易行,但經濟效益差,回收再利用價值低,無法充分利用廢舊聚氨酯材料的經濟價值,已逐漸被淘汰。目前正在積極研究推廣的醇解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化規模,但從目前的研究狀況和已有的產業化程度來看,普遍存在原料來源單一、工序復雜、裝置能耗高等缺點,可利用的原料資源仍有待進一步開拓優化,生產方式也有待進一步升級改造。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回收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再利用的方法,以能夠利用廢棄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獲得性能優異的聚氨酯合成用多元醇原料,并能簡化工序、降低能耗、防止污染。
為實現此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回收食用油和廢舊聚氨酯再利用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氧化:將回收食用油加入反應器中,同時加入有機鈷催化劑,通入壓縮空氣進行反應,得到氧化產物;
(2)酯化:將所述的氧化產物加入酯化反應器中,同時加入多元醇和Lewis酸催化劑進行反應,得到酯化產物;
(3)醇解:將廢舊聚氨酯材料和所述的酯化產物同時投入反應釜中,并向反應釜中加入醇解劑、催化劑和醇解助劑進行反應,得到醇解產物。
進一步,在所述的步驟(1)前包括如下的預處理步驟:將不同來源的回收食用油充分混合,過濾脫除其中的顆粒物,再通過分子篩進行脫水、脫色、脫臭處理。
進一步,在所述的步驟(3)前包括如下的步驟:
預處理步驟:去除所述的廢舊聚氨酯材料表面的無機雜質,并將其切割或破碎成小塊;
干燥步驟:將所述的廢舊聚氨酯材料進行加熱干燥,使其中水的質量百分比含量降低到1%以下。
進一步,所述的步驟(1)中,所述的有機鈷催化劑選自卟啉鈷、環烷酸鈷、酞菁鈷中的一種或任意幾種的組合;
所述的有機鈷催化劑濃度為10-20ppm;
所述的氧化反應溫度為80-120℃;
所述的氧化反應壓力為0.1-0.3MPa;
所述的氧化反應時間為1-2小時;
所述的壓縮空氣流量以反應尾氣中含氧量8-10%為控制標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斌;劉立平,未經劉斌;劉立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6810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