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餐廚垃圾提高單井產量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66940.0 | 申請日: | 2017-1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057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3 |
| 發明(設計)人: | 姜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煙臺智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43/22 | 分類號: | E21B43/22 |
| 代理公司: | 煙臺上禾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7234 | 代理人: | 劉志毅 |
| 地址: | 2640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垃圾 提高 產量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利用餐廚垃圾提高單井產量的方法。
背景技術
餐廚垃圾是家庭、飯店、食堂等單位產生的殘羹剩飯和廚余垃圾的通稱。隨著社會的發展,餐廚垃圾的產生量逐年增大,餐廚垃圾含水率高,脫水性能較差,高溫易腐,易孳生蚊蠅。因此,餐廚垃圾的處理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目前,餐廚垃圾主要的處理方法包括高溫消毒制取肥料、好氧堆肥厭氧發酵、隨生活垃圾混合進入填埋和焚燒體系等,其中以填埋為主要處理方式。餐廚垃圾填埋不僅占用了大量填埋場的庫容,而且容易導致填埋場環境的破壞;由于餐廚垃圾本身含水率非常高,
所以不適合進入焚燒體系。高溫消毒制取肥料技術的主要優點在于處理過程短、處理效果較徹底,主要缺點是能源消耗高。餐廚垃圾以有機組分為主,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纖維素等,具有較高的生物可降解性,厭氧發酵處理已逐步成為餐廚垃圾處理的發展方向。
厭氧發酵處理是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對餐廚垃圾進行分解和轉化,生產微生物蛋白飼料。雖然厭氧發酵技術有著廣闊的前景和發展潛力,生物發酵處理的優點是設備投資較少,占地面積小,能耗低;缺點是由于餐廚垃圾成分復雜,有機物厭氧過程影響因素較多,菌種生長代謝需一定時間,生產周期較長,厭氧發酵的效率較低,部分菌種需要培養馴化,處理須及時。因此無法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利用餐廚垃圾提高單井產量的方法。本發明具有節能環保、處理工藝簡單、投資成本低和增產效果好的優點。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餐廚垃圾提高單井產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餐廚垃圾在100℃條件下,通過機械擠壓的方式脫掉餐廚垃圾中的自由水及油脂,得到液相的含油脂自由水和固相的餐廚垃圾;
(2)將固相餐廚垃圾進行磁選,清除金屬雜質,然后將清除金屬雜質后的固相餐廚垃圾粉碎成均勻的細粉顆粒物質;
(3)將金屬雜質進行進一步精選,分離出可回收利用的金屬物質銅、鐵、鋁和鋅;
(4)在細粉顆粒物質中加入增稠劑進行增稠處理,增稠劑與細粉顆粒物質質量比例為1:10-15;
(5)將增稠處理后的細粉顆粒物質從高滲透油藏油井的油套環空中注入,利用增稠處理后的細粉顆粒物質堵塞高滲透油藏油井的高滲透層達到油井的堵水作用;
(6)細粉顆粒物質注入完成后,將液相的含油脂自由水加熱到50-60℃從高滲透油藏油井的油套環空中注入,液相的含油脂自由水注入完成后油井關井培養 10-15d,關井后油井開井生產,液相中的營養物質能夠激活油井油層中的內源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的作用提高油井的產量。
所述的細粉顆粒物質的粒徑與高滲透油藏油井的滲透率k有關,具體關系如下:
(1)當k﹥2000mD時,細粉顆粒物質的粒徑10-30目;
(2)1000mD﹤k≤2000mD時,細粉顆粒物質的粒徑30-80目;
(3)當k≤1000mD時,細粉顆粒物質的粒徑80-120目。
所述的增稠劑為無機、纖維素類、聚丙烯酸酯和締合型聚氨酯增稠劑中的一種。
所述的增稠處理后的細粉顆粒物質的注入量為油井每米油層厚度注入1-2t。
所述的液相含油脂自由水的注入量Q,其大小如下:
Q=3.14R2hФβ
式中:Q—液相含油脂自由水注入體積總量,m3;
R—處理半徑,m,取值范圍為5-15m;
h—油井油層有效厚度,m;
Ф—油井油層孔隙度,無量綱;
β—用量系數,無量綱,取值范圍為0.5~0.8;
所述的高滲透油藏油井的滲透率大于500mD、油井的油藏溫度低于100℃、油井的層位大于2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煙臺智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未經煙臺智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6694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