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66051.4 | 申請日: | 2017-1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48547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松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松林 |
| 主分類號: | C04B28/04 | 分類號: | C04B28/04;A01G24/46;A01G24/25;A01G24/20;A01G24/12;A01G24/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700 山東省青***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態混凝土 表面生長 固體原料 膠粉 相容 蓄水材料 透水層 營養層 基底 混凝土 黃土 長效復合肥 硅酸鹽水泥 循環再利用 長效緩釋 花生殼粉 膠黏材料 美化環境 牡蠣殼粉 酸鹽水泥 草種子 種植物 復合肥 骨料 河沙 破碎 綠化 生態 土地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其依次由透水層、基底營養層、表面生長層構成整個系統;所述透水層以硅酸鹽水泥、骨料、5044n膠粉為固體原料,所述基底營養層以蓄水材料、膠黏材料、黃土、花生殼粉、牡蠣殼粉、長效復合肥、5044n膠粉為固體原料,所述表面生長層以酸鹽水泥、黃土、草種子、長效緩釋復合肥、100目河沙、5044n膠粉為固體原料。該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可使植物在其表面生長,具有綠化土地、美化環境、改善生態的作用,且其采用破碎混凝土作為蓄水材料,可實現混凝土的循環再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混凝土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
背景技術
生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是指能與動、植物等生物和諧共存的混凝土,其根據應用可分為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海洋生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淡水生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和凈化水質用混凝土等。其中,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對調節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其開發與應用正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其由透水層、基底營養層、表面生長層構成整個系統,可使植物在其表面生長,具有綠化土地、美化環境、改善生態的作用,且其采用破碎混凝土作為蓄水材料,可實現混凝土的循環再利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其依次由透水層、基底營養層、表面生長層構成整個系統;
其中,透水層的厚度為3-5cm,基底營養層的厚度為1-3cm,表面生長層的厚度為5-8cm。
透水層所用固體原料及各固體原料的重量百分數為:硅酸鹽水泥18-20%、骨料80-82%、5044n膠粉0.3-0.6%,三者的重量百分數之和為100%;
所述骨料包括雨花石、鵝卵石、碎石;
所述透水層的制備方法是將硅酸鹽水泥、骨料、5044n膠粉混勻后,按水灰比0.3-0.35:1加水攪拌混勻后澆筑制成。
基底營養層所用固體原料及各固體原料的重量百分數為:蓄水材料31-40%、膠黏材料30-40%、黃土10-15%、花生殼粉1-3%、牡蠣殼粉5-8%、長效復合肥8-10%、5044n膠粉0.2-0.4%,各固體原料的重量百分數之和為100%;
所述蓄水材料為破碎后的混凝土,其粒徑為1-4目;
所述膠黏材料為普通硅酸鹽水泥;
所述基底營養層的制備方法是將蓄水材料、膠黏材料、黃土、花生殼粉、牡蠣殼粉、長效復合肥、5044n膠粉混勻后,加入固體原料總重0.3-0.6倍的水攪拌混勻后澆筑制成。
表面生長層所用固體原料及各固體原料的重量百分數為:硅酸鹽水泥20-25%、黃土19-24%、草種子19-25%、長效緩釋復合肥8-10%、100目河沙20-30%、5044n膠粉0.2-0.4%,各固體原料的重量百分數之和為100%;
所述表面生長層的制備方法是將硅酸鹽水泥、黃土、草種子、長效緩釋復合肥、100目河沙、5044n膠粉混勻后,加入固體原料總重0.3-0.6倍的水攪拌混勻后澆筑制成。
本發明的顯著優點在于:本發明提供的植物相容型生態混凝土可使植物在其表面生長,具有綠化土地、美化環境、改善生態的作用,且其采用破碎混凝土作為蓄水材料,可實現混凝土的循環再利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所述的內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述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僅限于此。
所用蓄水材料為破碎后的混凝土,其粒徑為1-4目;所用膠黏材料為普通硅酸鹽水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松林,未經張松林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6605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