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62585.X | 申請日: | 2017-1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0019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19 |
| 發明(設計)人: | 劉多加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3/00 | 分類號: | B62D23/00 |
| 代理公司: | 嘉興啟帆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3253 | 代理人: | 李伊飏 |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興市***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元 混合 設計 車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車輛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
背景技術
目前,新能源汽車作為全球主推產品,其具有零排放、起步快、加速性能好、涉水可起步等優點。然而,盡管電動車技術具有以上優點,但受限于電池技術和整車集成技術,目前新能源汽車仍處于小型市場開發階段。系能源汽車作為行業發展趨勢,各主機廠很重視該領域的技術演進和升級。
輕量化作為電動車發展的必然方向之一,選用合適的材料、新型的工藝、合理的結構是輕量化發展的主流趨勢。輕量化零部件的研發和電動車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適于新能源汽車的車體,具體落實上述主流趨勢。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狀況,提供一種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
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包括前車體、后車體和車架主體,所述前車體通過SPR和MIG焊接成型,其中:
所述前車體設有前支架,所述前車體通過前支架進一步連接前懸架、前輪胎、前制動器、前電機、前減速器和前冷凝器;所述前車體還設有2個連接縱板和4個連接底板,所述前車體通過所述連接縱板和連接底板與車架主體相連接;
所述后車體設有后支架,所述后車體通過后支架進一步連接后懸掛、后輪胎、后制動器;所述后車體還設有2個連接方板,所述后車體通過所述連接方板與車架主體相連接。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車架主體采用鋁合金型材擠壓成型并且具有十字形結構,所述車架主體的鋁合金型材的厚度為5mm。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車架主體還設有高強度鋼,所述高強度鋼與鋁合金型材之間采用FDS、SPR或者螺栓連接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方式相連接。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高強度鋼與鋁合金型材之間填充防腐膠。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前車體還設有前端模塊、前車體上部和前車體下部;所述前端模塊采用PP材料和長玻纖材料注塑成型;所述前車體上部包括前保、大燈固定結構、上縱梁、上橫梁和減震塔,所述前保具有凸字形結構,所述前保采用擠壓型材結構,所述上橫梁分別設置于位于兩側的減震塔外側。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前車體下部包括冷凝器支板、下縱梁、穩定桿連接橫梁、前后連接橫梁和轉向機連接橫梁,所述冷凝器支架具有N字形結構;所述下縱梁、穩定桿連接橫梁、前后連接橫梁和轉向機連接橫梁均具有矩形和十字結構,所述前后連接橫梁用于同時連接前支架和后支架,所述轉向機連接橫梁具有門字形結構。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在所述上縱梁的外側進一步設有縱鋼板,所述縱鋼板設有若干螺栓孔,上述螺栓孔通過M10螺栓與上縱梁相連接,上述螺栓孔還通過M10螺栓與前支架相連接。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上述螺栓孔的直徑為11mm。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前車體下部還設有穩定桿、縱拉桿、縱拉桿襯套支架以及穩定桿支架,通過螺栓同時連接穩定桿支架和縱拉桿襯套支架。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后車體設有后縱梁和后橫梁,所述后縱梁設置于后橫梁的兩端端部,所述后縱梁具有矩形和十字結構;所述后車體還設有彈簧上座,所述彈簧上座通過螺栓與后縱梁的下端端部相連接。
本發明公開的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合適部位選用適合材料,從而提供最優的輕量化解決方案,實現整車的模塊化和輕量化設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車架主體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前車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后車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A、圖4B和圖4C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縱梁和橫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5A、圖5B和圖5C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前保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前車體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后車體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下面結合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
參見附圖的圖1至圖7,分別示出了所述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的具體結構。優選地,所述多元素混合設計車體包括前車體100、后車體200和車架主體300,所述前車體100通過SPR(自鎖鉚接)和MIG(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焊接成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6258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