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改善河流水質與恢復入湖口濕地的組合處理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59853.2 | 申請日: | 2017-11-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2096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23 |
| 發明(設計)人: | 夏品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52100 | 代理人: | 劉楠,朱法恒 |
| 地址: | 550001 貴州省***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改善 河流 水質 恢復 湖口 濕地 組合 處理 方法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改善河流水質與恢復入湖口濕地的組合處理方法及系統,屬于生態恢復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少湖泊遭到嚴重污染,流域大量的污染物質通過河流進入湖泊,導致湖泊水質惡化。河流在物質輸送過程中,其對污染物質具有一定自凈作用,然而,由于人為干擾破環,河流自凈功能較差甚至喪失,因此,恢復河流健康以及提升河流自凈功能成為湖泊治理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國內外的眾多湖泊治理都把入湖河道生態修復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入湖河道治理國內外常采用清淤、河道水生植物和河岸植被恢復等各種措施,這些方法都得到一定的應用和推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這些在河道上的原位治理措施由于受到空間的限制,對水質的改善程度及其有限,因此,通過分流以及利用河岸帶凈化河流水質成為當前河流水質改善主要趨勢。目前主要是通過河岸帶植被恢復、表流濕地構建等提高河岸帶污染物質的截留作用,改善水質,這些措施主要是對入河地表徑流進行截留凈化。但是,通過分流,并將河水作為污染水源,構建濕地組合系統改善河流水質,同時恢復入湖口濕地的方法未見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善河流水質與恢復入湖口濕地的組合處理方法及系統,該方法利用河岸帶空間,將不同類型濕地組合在一起來改善河流水質,實現河流水質改善與入湖口濕地恢復雙重目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改善河流水質與恢復入湖口濕地的組合處理方法,在河道一側或兩側將氧化塘、溝渠濕地、浮毯濕地、生態塘和泥灘濕地依次組合成為一個半自然濕地系統,并在氧化塘中通過太陽能曝氣和生態網膜對河水進行初步凈化,然后通過折疊式的溝渠濕地延長水力停留時間,再依次經過浮毯濕地、生態塘和泥灘濕地強化凈化水質。
上述方法中,所述半自然濕地系統中水力停留時間總計要在3d以上,其中氧化塘的水力停留時間為1d。
上述方法中,所述泥灘濕地布置在在河流與湖泊的交匯河流高水位時,泥灘濕地被淹沒不能超過1m。
同時,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上述改善河流水質與恢復入湖口濕地的組合處理方法構建的半自然濕地系統,該系統是在河道一側或兩側依次將氧化塘、溝渠濕地、浮毯濕地、生態塘和泥灘濕地串聯組合在一起。
進一步,所述氧化塘內安裝有太陽能曝氣機和生態網膜,氧化塘的水深2~3m,氧化塘中每600m2放置一個太陽能曝氣機,在氧化塘中并排設置有生態網膜,間距為5~10m,生態網膜與水面垂直,持水深度1~1.3m。
進一步,所述溝渠濕地呈折疊式布置,溝渠長度在2km以上,溝渠上部寬1.5m,底部寬1m,水深0.3~0.5m,溝渠之間用土埂隔離,進水段配置耐菖蒲以及金魚藻污性植物,中后段配置水蔥、茭白以及眼子菜水生植物。
進一步,所述浮毯濕地的寬3~4m,水深0.5~0.8m,溝渠之間用土埂隔離,在浮毯濕地內種植有李氏禾以及雀稗。
進一步,所述生態塘的水深0.5~0.8m,塘中布置生態島,生態島為土質,表層鋪設10cm厚碎石層,塘中種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且上述植物呈塊狀鑲嵌配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利用河岸帶空間,將不同類型濕地組合在一起來改善河流水質,實現河流水質改善與入湖口濕地恢復雙重目標,達到了入湖污染河流水質凈化與河口退化濕地恢復的無縫銜接,采用濕地組合系統與湖泊具有良好景觀協調性,增加濕地面積,提高濕地功能;而且采用仿自然的方法建設成本低,維護管理簡便,便于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半自然濕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氧化塘,2-溝渠濕地,3-浮毯濕地,4-生態塘,5-泥灘濕地,6-太陽能曝氣機,7-生態網膜,8-土埂,9-生態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師范大學,未經貴州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5985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