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53666.3 | 申請日: | 2017-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7438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2 |
| 發明(設計)人: | 向東;李維;李云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石油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L63/00 | 分類號: | C08L63/00;C08L77/06;C08L75/04;C08K7/24;C08K3/04;C08K7/06;B29C70/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房立普 |
| 地址: | 610500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碳纖維復合材料 制備 復合填料 碳納米管 石墨烯 纖維膜 懸浮液 降阻 增韌 溶解 導電網絡結構 高性能碳纖維 環氧樹脂固化 熱塑性聚氨酯 電導率 靜電紡絲法 納米級纖維 碳纖維織物 成型技術 紡絲溶液 力學性能 尼龍溶液 協同效應 真空輔助 制備工藝 復合材料 層壓板 第二相 增韌相 滲流 絲涂 應用 | ||
1.一種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制備復合填料懸浮液的步驟,該復合填料為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的混合填料;
S2、制備聚合物料溶液的步驟,該聚合物為熱塑性聚氨酯或尼龍;
S3、制備紡絲液,將步驟S1制備的復合填料懸浮液和步驟S2制備的聚合物溶液混合,高速機械攪拌形成均勻的溶液,得到紡絲溶液;
S4、采用靜電紡絲法將紡絲溶液紡成纖維絲均勻涂覆在碳纖維織物表面,然后真空干燥,得到涂覆纖維絲的碳纖維織物;
S5、采用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技術將步驟S4得到的碳纖維織物制成碳纖維復合材料層壓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1包括:
S11、石墨烯懸浮液的制備
將石墨烯微片超聲分散在溶劑中,得到石墨烯懸浮液;
S12、碳納米管懸浮液的制備
將碳納米管分散劑在加熱條件下溶解在溶劑中,然后加入定量的碳納米管,超聲分散,直至容器底部無黑色顆粒物為止,得到碳納米管懸浮液;
S13、將制備的石墨烯懸浮液和碳納米管懸浮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進行超聲分散和高速機械攪拌,得到復合填料懸浮液,復合填料懸浮液中碳納米管與石墨烯的重量比為1:0.04~1:0.24,填料總質量分數為2%~5%,該懸浮液在室溫下靜置一周不產生分層。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1中,石墨烯微片的平均厚度為6~8nm,比表面積為120~150m2/g,氧含量<1%,制備石墨烯懸浮液時,超聲功率100~500W,超聲分散時間1~3h。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2中,碳納米管分散劑的用量重量為碳納米管量的0.4~0.7倍。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2中,加熱溫度至40~60℃,超聲功率100~500W,超聲時間1~3h。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具體為:將熱塑性聚氨酯或者尼龍粉末加入到溶劑中,加熱至60~180℃,攪拌,直到完全溶解,冷卻至室溫;紡絲溶液中熱塑性聚氨酯或者尼龍的質量分數為10~20%,其中,所述尼龍為尼龍6、尼龍66或者尼龍12中的一種或者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7.如權利要求2~6任意一項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1和S2使用的溶劑為N,N-二甲基甲酰胺或四氫呋喃或兩者的混合物。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絲溶液中,聚合物重量與復合填料重量比為1:(0.03~0.15)。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4具體為:用注射針管抽取配置好的紡絲溶液,安裝上針頭作為紡絲噴頭,配置一臺輸出電壓為30~100KV的高壓靜電發生器,將高壓電源正極接針頭,負極接碳纖維織物,碳纖維織物設置在轉筒上,在針尖與碳纖維織物之間產生高壓靜電場,調節紡絲電壓、紡絲溶液流量、針頭與碳纖維之間的距離以及轉筒的轉速,使紡絲溶液均勻涂覆在碳纖維表面上,通過控制噴涂次數控制纖維膜的厚度。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增韌降阻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絲電壓為30~50kV,紡絲溶液流量為0.5~2mL/h,針頭和碳纖維之間的距離為20~30cm,針尖直徑為0.2~0.4mm,轉筒的線性轉動速度在2~4m/s,紡成纖維直徑為50~500nm,厚度為20~50μ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石油大學,未經西南石油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53666.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