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采用微觀結構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具備減阻和增黏性能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49616.8 | 申請日: | 2017-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171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20 |
| 發明(設計)人: | 周成裕;熊偉;張鵬;賈振幅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科技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1N15/02 | 分類號: | G01N15/02;G01N21/64;G01N23/22 |
| 代理公司: | 重慶蘊博君晟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0223 | 代理人: | 田東陽 |
| 地址: | 401331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采用 微觀 結構 判斷 三元 疏水 締合 聚合物 具備 黏性 方法 | ||
1.一種采用微觀結構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具備減阻和增黏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使用熒光光譜分析法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否相互締合形成疏水微區;
第二步:使用激光粒度法驗證疏水微區是否能形成分子鏈的聚集體;
第三步:使用掃描電鏡驗證聚集體是否能夠形成空間網狀結構;
通過以上三步檢測方法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具備減阻和增黏性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采用微觀結構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具備減阻和增黏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1)的實施方法為:
配置1個系列的多濃度聚合物溶液,標注為系列A溶液,固定系列A溶液中芘濃度相同;
使用熒光光譜法驗證系列A溶液,獲取每種溶液在372nm和383nm的發射峰標記強度為I1和I3,以I3/I1對聚合物濃度作變化曲線圖,以聚丙烯酰胺作對比圖,若發現芘探針的熒光強度隨著三元締合聚合物濃度的增大而變大,表明表明芘探針所處溶液的環境極性隨表明芘探針所處溶液的環境極性隨三元締合聚合物濃度的增大而減小,即意味著三元締合聚合物溶液在水中的確形成了疏水微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采用微觀結構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具備減阻和增黏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進一步使用熒光光譜法判斷所述疏水微區的形成是由什么形成,當三元締合聚合物濃度為50-200ppm時,聚丙烯酰胺溶液I3/I1值卻比三元締合聚合物溶液要小,表明孿尾基團之間的接入形成疏水微區,當三元締合聚合物濃度為200-1500ppm時,I3/I1值緩慢增大,表明疏水基團開始分子內締合,形成分子內疏水微區,三元締合聚合物濃度為1500-2500ppm時,I3/I1值迅速增大,此階段共聚物開始進行分子間的締合,三元締合聚合物濃度大于2500ppm,I3/I1值增長速度又開始減緩直至基本不變,濃度的繼續增加使得分子間的締合作用繼續進行,對芘分子的增溶作用進一步加大,當疏水微區多到足夠把所有的芘分子全部增溶到疏水微區中時,芘所處溶液環境的極性基本不改變,其I3/I1值則保持恒定,曲線則呈現出水平段。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采用微觀結構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具備減阻和增黏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2)的實施方法為:使用MASTERSIZE 3000對疏水締合共聚物溶液的聚集體粒徑分布進行測定,打開儀器,預熱15min等儀器穩定后打開測試軟件Mastersizer 3000,在測量板塊進行SOP測量和手動測量中,選擇手動測量。在測量窗口右側,檢查閥門是否關閉,若閥門沒關則選擇關閉閥門,閥門關好后向HYDRO LV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直到屏幕下方顯示已注滿水。點擊設置選項,彈出手動測量設置窗口,對實驗參數進行設定,設定好參數后,設定攪拌速度,超聲波根據情況選擇,選擇然后再點擊初始化儀器,對儀器進行校正,校正完后,點擊測量背景,消除背景,加入適量樣品,使遮光度在10%左右,點擊測量樣品,等待結果。測量完成后,在記錄視圖中選擇結果,點擊報告,查看結果。在記錄視頻中選擇需要輸出的結果,再在菜單欄輸出結果中,點擊導出選中記錄,如需導出所有結果,可直接在輸出結果中,點擊導出所有記錄。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采用微觀結構判斷三元疏水締合聚合物具備減阻和增黏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別采用平均直徑Dv90,Dv50和Dv10的分布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分別判斷聚合物溶液濃度在200ppm、500ppm、2000ppm、3000ppm時不同轉速下的粒徑值,發現聚合物濃度低于200ppm時,疏水微區不能形成分子鏈的聚集體,隨著濃度增大,疏水微區慢慢能形成分子鏈的聚集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科技學院,未經重慶科技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49616.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