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物聯網無線通訊裝置供電系統及其監控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48397.1 | 申請日: | 2017-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0703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05 |
| 發明(設計)人: | 黃懿赟;李家強;潘圣民;彭程偉;馮虎林;王鄧輝;何寶燦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2J50/20 | 分類號: | H02J50/20;H02J7/00;H04L67/12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華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30031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聯網 無線通訊 裝置 供電系統 及其 監控 方法 | ||
1.一種物聯網無線通訊裝置供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諧振耦合無線電能發射模塊(101)及其對應的諧振耦合無線電能接收模塊(201),微波無線電能發射模塊(301)及其對應的微波無線電能接收模塊(401),以及電能轉換儲能模塊(501)、無線供電網絡監控云平臺(601),其中:
諧振耦合無線電能發射模塊(101)及其對應的諧振耦合無線電能接收模塊(201)構成諧振耦合無線電能傳輸裝置;諧振耦合無線電能發射模塊(101)由信號源模塊(1011)、驅動放大模塊(1012)、諧振耦合發射模塊(1013)、發射端控制模塊(1014)以及電源供給模塊(1015)構成,信號源模塊(1011)將電能轉變為磁能的激勵振蕩信號,驅動放大模塊(1012)將信號源模塊產生的激勵振蕩信號的電壓進行增大,提高輸出功率,諧振耦合發射模塊(1013)將電能轉變為中高頻電磁波進行傳輸,整個過程由發射端控制模塊(1014)控制;
諧振耦合無線電能接收模塊(201)由諧振耦合接收模塊(2011)、整流濾波模塊(2012)、無線電源供給(2013)、接收端控制模塊(2014)構成,諧振耦合接收模塊(2011)與諧振耦合發射模塊(1013)在空間無線鏈接,由諧振耦合接收模塊(2011)接收諧振耦合發射模塊(1013)傳輸的中高頻電磁波,并將中高頻電磁波轉變為電能供給整流濾波模塊(2012),整流濾波模塊(2012)將接收的電能進行處理以滿足負載用電并送至無線電源供給(2013),整個過程由接收端控制模塊(2014)控制;
微波無線電能發射模塊(301)及其對應的微波無線電能接收模塊(401)構成微波無線電能傳輸裝置;微波無線電能發射模塊(301)由信號源模塊(3011)、電能微波轉換模塊(3012)、發射天線模塊(3013)、發射端控制模塊(3014)及電源供給模塊(3015)構成,信號源模塊(3011)將電能轉變為磁能的激勵振蕩信號,電能微波轉換模塊(3012)將信號源模塊(3011)產生的激勵振蕩信號轉變為微波,發射天線模塊(3013)將微波轉變為高頻微波進行傳輸,整個過程由發射端控制模塊(3014)控制;
微波無線電能接收模塊(401)由接收天線模塊(4011)、微波電能轉換模塊(4012)、無線電源供給(4013)及接收端控制模塊(4014)構成,接收天線模塊(4011)與發射天線模塊(3013)在空間無線鏈接,由接收天線模塊(4011)接收發射天線模塊(3013)傳輸的高頻微波,并將高頻微波轉變為電能供給微波電能轉換模塊(4012),微波電能轉換模塊(4012)對微波能量的收集和處理得到電能以滿足負載并送至無線電源供給(4013),整個過程由接收端控制模塊(4014)控制;
電能轉換儲能模塊(501)由無線電源供給(5011)、電源電能變換模塊(5012)、電池電能變換模塊(5016)、充電器(5013)、蓄電池(5014)、控制模塊(5015)、電源/電池切換模塊(5017)以及物聯網無線通訊裝置(5018)構成,無線電源供給(5011)由無線電源供給(2013)、無線電源供給(4013)構成,無線電源供給(5011)有兩路輸出,無線電源供給(5011)的電能一路傳輸至電源電能變換模塊(5012),電源電能變換模塊(5012)將電能進行變換以滿足負載供電要求并傳輸至電源/電池切換模塊(5017),無線電源供給(5011)的電能另一路傳輸至充電器(5013),通過充電器(5013)充電至蓄電池(5014),蓄電池(5014)在無線電能傳輸模塊發生故障時將電能傳輸至電池電能變換模塊(5016),電池電能變換模塊(5016)將電能進行變換以滿足負載供電要求并傳輸至電源/電池切換模塊(5017),電源/電池切換模塊(5017)用于在負載供電時,在電池和電源之間進行切換,以滿足不間斷供電的需求,電源電能變換模塊(5012)和電池電能變換模塊(5016)對電能的變換、充電器(5013)的工作、電源/電池切換模塊(5017)的工作分別由控制模塊(5015)控制,物聯網無線通訊裝置(5018)用于無線通訊傳輸,控制以及相關傳感器連接;
無線供電網絡監控云平臺(601)由無線電能發射端控制模塊(6011)、無線電能接收端控制模塊(6012)、電能轉換儲能控制模塊(6013)、物聯網無線通訊裝置(6014)、基站/服務器(6015)及操作界面/云平臺(6016)構成,無線電能發射端控制模塊(6011)由發射端控制模塊(1014)、發射端控制模塊(3014)構成,無線電能接收端控制模塊(6012)由接收端控制模塊(2014)、接收端控制模塊(4014)構成,電能轉換儲能控制模塊(6013)即為控制模塊(5015),基站/服務器(6015)用來對無線電能發射端控制模塊(6011)、無線電能接收端控制模塊(6012)以及電能轉換儲能控制模塊(6013)的控制并通過物聯網無線通訊裝置(6014)進行信息交換;操作界面/云平臺(6016)用于對基站/服務器(6015)的信息提取及顯示,并且通過它完成任務操作和控制;
諧振耦合無線電能發射模塊(101)、微波無線電能發射模塊(301)與諧振耦合無線電能接收模塊(201)、微波無線電能接收模塊(401)通過大氣空間進行能量交換,然后,諧振耦合無線電能接收模塊(201)、微波無線電能接收模塊(401)將所得能量傳輸到電能轉換儲能模塊(501),最后電能轉換儲能模塊(501)將電能供給物聯網無線通訊裝置(5018);
諧振耦合無線電能發射模塊(101)中,信號源模塊(1011)輸出端與驅動放大模塊(1012)輸入端連接,驅動放大模塊(1012)輸出端與諧振耦合發射模塊(1013)輸入端連接,發射端控制模塊(1014)分別與信號源模塊(1011)、驅動放大模塊(1012)、諧振耦合發射模塊(1013)控制連接,電源供給模塊(1015)分別供電至信號源模塊(1011)、驅動放大模塊(1012)、諧振耦合發射模塊(1013)、發射端控制模塊(1014);
諧振耦合無線電能接收模塊(201)中,諧振耦合接收模塊(2011)輸出端與整流濾波模塊(2012)輸入端連接,整流濾波模塊(2012)輸出端與無線電源供給(2013)輸入端連接,接收端控制模塊(2014)分別與諧振耦合接收模塊(2011)、整流濾波模塊(2012)、無線電源供給(2013)控制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4839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